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导论

浅谈我国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及其解决途径摘要:河流的污染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人们仅限于对大江大河污染的关注,小河流的污染状况则很少受到重视。

因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

“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河”,治理要从小抓起。

通过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得出了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污染现状是非常严重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一、我国河流整体现状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

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

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

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

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

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

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

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

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

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

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

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

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

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

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

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

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我国农村河流现状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人们以往只重点关注大中城市的环境问题,却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

致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则尤为突出。

如:河流中鱼虾减少以至灭绝的程度,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成因(1).农业生产:从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来看。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主要表现在过量的施用磷肥和氮肥,从而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耕地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

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其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

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水环境的全面退化。

(2)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的同时,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

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近年来,污染的范围与程度均有迅速蔓延和加重的趋势。

而且,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

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

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

(3)农村生活方式和水处理设施欠缺: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还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如: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生活垃圾倒入河流。

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所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4]。

(4)农村环境管理意识薄弱:人们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环境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行为。

只有人们整体的环境意识的加强,并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二者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整个环境问题的根本突破口。

三、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农村水环境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水污染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和出路。

1、加强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7]。

此外,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对农用化肥、杀虫剂征税,以鼓励纳税人减少那些对环境有损害的工序或活动,还可以引导产业转型。

2、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尚未完成,而且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仍是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难题。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

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

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

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

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

有机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体制机构,强化农村水环境的长效管理:农村河道整治和饮用水源地建设等工作必须长期坚持、循环进行,并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土地复垦、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新能源建设、清洁生产等逐步深化,提升治理水平,逐步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9]。

研究和逐步推行农村乡(镇)目标责任制和乡(镇)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结合土地资源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农业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乡镇企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考核指标考核水环境和水污染防治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政绩考核相挂钩。

4、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和水环境保护:采用法律法规进行农村水环境保护,一是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是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

我国颁布的关于水环境的法律主要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水管理法规体系,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湖泊管理条例》等,形成了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的准绳[10]。

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主动运用法律法规管理水环境,从严处理危害水资源及其环境的行为。

5、水环境污染防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有些地区的水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引起的,当地居民为了生存而过度开发资源导致水环境严重污染,如:私开小煤窑、冶炼厂等不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又排放了大量的污水,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对症下药,讲水污染防治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扶贫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救济,还应该为环境整治工作提供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支持。

所以,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变单向性、防护性水污染整治为开发性环境治理,变救济性扶贫为开发性扶贫[11]。

如:在农村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1]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村环境与发展,2004(4):43-46.[3] 杨晓东、白人朴. 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6): 110-114[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5]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