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课程实习报告

动物学课程实习报告

动物学课程实习报告动物学课程实习报告一、报告人详细资料:学校:广东海洋大学。

学院:水产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班级:海科1101姓名:王俊鹏。

所属小组: B 组学号:[1**********]0实习地点: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南三岛、兴海楼时间:2019年5月7日~5月20日。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习要求学会并掌握潮间带动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所采集到的标本特征,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即高级分类阶元门、纲的分类)。

掌握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常见动物标本作进一步分类,并能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掌握动物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浸泡法,剥制法。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及实验技巧。

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三、生物种类:星虫动物门:星虫身体柔软,长筒状,形似蠕虫,不具体节,无疣足,亦无刚毛。

一般体长约10厘米,最大的可达30〜40厘米。

营底栖穴居生活。

体前端有一细长能伸缩的吻,是摄食和钻穴的辅助器官。

吻前为口,口的周围有触手,展开似星芒状,因而称为星虫。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柳珊瑚通常生长在海流稍强的砂底和礁石交界处,附著在坚硬的底质或平坦的礁石上钵水母纲水母水母又叫做海蛰,是一类很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水母的身体柔软,没有坚硬的骨骼。

整个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圆形的伞部,下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

在海水中,水母像是一团团半透明的胶状体,似成形又未成形,时起时落,随波荡漾。

海鳃目海笔海笔和珊瑚一样,隶属腔肠动物门,它是八放珊瑚中极为特化的一类,最大的个体可高达一公尺。

由於外形和中世纪所使用的鹅毛笔相似,故而得名。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沙蚕体长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具许多(80〜200多个)体节。

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即疣足。

尾部为虫体最后 1 节或数节, 亦称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开口于肛节末端背面。

刚毛有毒腺,刺到皮肤有红肿疼痛的现象。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帽贝科嫁?贝壳呈斗笠状。

壳长一般2〜4厘米,壳高约为壳长的三分之一。

壳周缘呈长卵圆形。

壳质薄,色多变,通常为锈黄色。

壳内面银灰色,具光泽,能透视壳面色彩。

壳顶位于近前方,常磨损。

骨螺科疣荔枝螺贝壳呈卵圆形,一般高33mm宽21mm壳面布有疣状突起,壳色灰白,突起为黑灰色。

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的上区岩石缝内。

骨螺科黄口荔枝螺形似疣荔枝螺而大,高70 毫米。

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

壳黄褐色,有纵走紫褐色花纹。

壳口内黄色。

栖于低潮区。

骨螺科焦棘螺贝壳表面具有雕刻纹和各种突起物。

前沟比较长。

多数生活在浅海泥沙、岩石或珊瑚礁间。

骨螺科红豆荔枝螺红豆荔枝螺所属软体动物门,新腹足目。

骨螺科珠母核果螺壳呈纺锤形,壳质坚厚。

壳高28.0mm,壳宽14.1mm壳表呈紫黑褐色。

螺层约7 层。

各螺层的肩部上生有一环列的大结节状突起。

在体螺层的肩角上的突起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纵肋。

外层边缘有细齿状缺刻,内缘有5〜7枚颗粒状齿;内唇下方有2〜3个粒状齿。

骨螺科浅缝骨螺螺层约8 层。

缝合线浅。

每一螺层有 3 条纵肿肋。

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有 1 尖刺;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 3 校长刺,其间有的还具 1 支短刺。

体螺层纵肿肋之间有5〜7 条细弱的肿肋。

壳面的螺肋细而高起。

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

蝾螺科粒花冠小月螺贝壳成球形,坚厚结实,螺层约为4〜5层。

壳高24. 6mr p壳宽28. 2mm螺层约5 层。

螺肋由小颗粒连结而成。

缝合线下方的螺肋为瘤状结节。

螺旋部低矮。

每层中部的螺肋较发达,将螺层分为上下两部。

壳黄褐色,布有紫色斑,壳口圆,外唇简单,内唇下方向内扩展,于基部形成一厚的胼胝部,脐孔一般明显蝾螺科朝鲜花冠小月螺朝鲜花冠小月螺贝壳近球形,高21 毫米,黄褐色。

壳面有由小株状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结节突起较大。

厣石灰质。

潮间带岩石间常见玉螺科扁玉螺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

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

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

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

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

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

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

锥螺科棒锥螺壳口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 字型缺口。

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

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

贝壳呈尖锥形,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

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

螺层28,每一螺层的上半部平直,下半部较膨胀。

螺旋部每 1 螺层有5~7 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

壳口卵圆形蝾螺科节蝾螺壳口内面有显著的真珠光泽。

齿舌式为n-5-1-5-n 。

大部分种类为石灰质口盖。

壳厚,壳口宽阔,体螺层膨大。

壳的高度与宽度相差不大,贝壳表面平滑或有螺肋、棘突起、珠状突、瘤突或肋纹,装饰繁复。

壳口圆形,内面有珍珠光泽。

栖息于潮间带到浅海之岩礁区。

低潮线至潮下带。

蝾螺为植食性贝类。

嵌线螺科尾嵌线螺螺层约 6 层。

缝合线呈较宽的沟状。

壳面膨圆。

各螺层具有成对排列强的螺肋和较稀而细的纵肋,两肋交叉形成结节。

体螺层具一强的纵肿肋。

壳呈黄白色,具茸毛状黄褐色壳皮。

壳口卵圆形,内白色。

外唇具强齿,内唇具褶襞。

前沟细长。

宝贝科阿文绶贝贝壳呈卵圆形,螺层内卷。

壳口狭长,外唇和内唇有细齿,齿舌纽舌形。

外套膜薄、二叶型,活体几乎完全覆盖贝壳。

螺旋部至成体时几乎消失,成体无厣。

壳面平滑而富有光泽,花纹色彩丰富。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从潮间带至较深的岩礁、珊瑚礁或泥沙海底均有其踪迹。

主要以藻类或珊瑚动物等为食。

宝贝科细焦掌贝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

双壳纲瓣鳃亚纲毛蚶壳表面灰白色,被有褐色的绒毛状表皮,因此名叫毛蚶。

放射肋33〜37条,通常以34〜35条者较多。

贝壳近卵圆形,膨胀而坚厚。

背缘平直,两端与前、后缘形成的角度大于90°。

腹缘前端较圆,后端略延长。

本种生活于我国和日本沿海低潮区至水深55米的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共有种,仅分布于中、朝、日三国沿海瓣鳃亚纲帘蛤科文蛤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

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

瓣鳃亚纲竹蛏科竹蛏竹蛏又名蛏子王,为海产双壳软体动物,体呈延长形,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故得竹蛏之名。

蛤科褐蚶壳表具粗糙的壳皮,并有或粗或细的放射肋。

两壳之间有韧带面,铰合部直或稍弯,其上有一列细小的铰合齿,闭壳肌发达,外套膜游离,无水管。

多数种类栖息于潮间带至百米以内的浅海,以足丝附着营底栖生活。

海菊蛤科须毛海菊蛤海菊蛤的壳大而凸,呈球形,壳质极坚厚。

壳顶位于背缘中部,前后两耳不明显。

右壳比左壳大。

壳面有发达的放射主肋,主肋间还有数条小肋;肋上有长短不等的棘状突起,有的棘状突起长而弯曲, 形似菊花花瓣,非常美丽。

壳色鲜艳,有粉红、紫红和黄白等色。

贝壳内面色浅, 边缘具细缺刻或肋纹。

铰合部有 2 枚较大的齿,两齿间有 1 个三角形的韧带槽。

足和足丝均退化致纹蚶科粒致纹蚶粒致纹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双壳纲类软体动物,贝壳长约7.5 厘米左右,前端小,后端大,中上部膨胀,螺肋与生长线相交成布纹状。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地区有较多分布。

生活在20 至50 米深的海底。

帘蛤科波纹巴非蛤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

主齿加上前侧齿有 3 个。

双闭壳肌。

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

樱蛤科红明樱蛤俗称海瓜子、梅蛤、扁蛤,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小型滩涂贝类,在我国分布于南北沿海,尤以浙江、福建沿海产量最大。

彩虹明樱蛤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居民的喜爱,为沿海居民自然采捕的主要品种帘蛤科丽文蛤贝壳重厚而膨胀,两壳大小相同,有的个体两侧稍不等。

壳高约为壳长的6/7 ,而壳宽约为壳高的5/8 。

两壳壳顶紧接。

壳顶突出,位于壳背缘中部稍前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3 。

壳顶前方背缘稍斜直,后方背缘呈弧形。

腹缘和前缘圆,后缘近卵圆形, 外套窦宽而短,略呈新月形。

扇贝科华贵栉孔扇贝贝壳较大,近圆形。

背缘直。

壳顶近背缘中部。

前后具耳, 多数种前后两耳不等, 少数种两耳相等。

一般右壳前耳下方具有足丝孔,其腹缘具数枚小栉齿。

壳色多种多样,鲜艳美丽。

贝壳内面色浅而略具光泽,肌痕较明显;内韧带褐色,位于三角形的韧带槽中。

外套缘厚,有发达的外套眼和触手。

无水管。

闭壳肌特别发达,善游泳。

营附着生活,足退化而足丝发达。

珍珠贝科马氏珠母贝。

生产珍珠的主要母贝贝壳斜四方形,背缘略平直,腹缘弧形,前、后缘弓状。

前耳突出,近三角形;后耳较粗短。

边缘鳞片致密,末端稍翘起。

左壳稍凸,右壳较平。

右壳前耳下方有明显的足丝凹陷。

足丝毛发状。

壳内面铰合线较平直铰合部有 1 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条齿片;韧带黑褐色,约与铰合合线等长。

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坚硬,有光泽。

江姚科细长裂江姚江珧的贝壳大,呈三角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大,背缘直而腹缘较凸。

壳表黑褐、黄褐和土黄等色。

多数种壳面有细放射肋。

铰合部无齿。

足小,但足丝极发达。

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和潮线下浅海底。

贝壳尖端插入泥沙,后端露出地面,足丝附着在砂粒或碎石上。

节肢动物门:软甲纲扇蟹科火红皱蟹火红皱蟹年幼个体体色偏淡, 并有明显深色纹路, 甲宽1.1 公分;成熟个颜色偏黑, 具有纯黑色的螯;甲宽 3.2 公分。

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岩岸带的石下及石缝中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成熟的火红皱蟹具有纯黑色的螯指。

软甲纲寄居蟹总科寄居蟹寄居蟹又称为“白住房”、“干住屋”。

它的鼎鼎大名是由于它常常吃掉贝壳等软体动物,把人家的壳占为己有。

寄居在贝壳,海螺、竹节、碎椰子壳、珊瑚、海绵,甚至木筒等等。

它们不会一生只和尚蟹科长腕和尚蟹头胸甲长11—17.8 毫米,宽10.5 —15.9 毫米。

头胸甲呈圆球形,长度稍大于宽度,表面甚隆,光滑,胃、心区两侧的纵沟明显,鳃区膨大。

额甚窄,并向下弯。

无眼窝。

前侧角呈刺状突起,后侧缘直。

口框广宽。

第三颚足宽大,呈叶片状。

但外肢其他为细长,部分藏于内肢下,无触须。

螯足对称,腕节甚长。

步足瘦长。

生活于河口的泥滩上。

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

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亦有分布。

大眼蟹亚科宽身大眼蟹头胸甲横宽长方形,宽大于长的 2.5 倍,粗糙有小颗粒突起。

体黄绿色,腹面及螯足棕黄色。

前侧缘有长毛,具有 2 个尖齿。

眼柄长约等于体长。

雄性螯足强大,雌性螯足小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泥滩上,爬行迅速。

分布于全国沿海。

棘皮动物门:刺参科糙刺参体长可达30 厘米。

体色较暗,有黄、褐、绿等色海胆纲马粪海胆壳呈低半球形,很坚固,直径一般4〜5厘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