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儿千年。

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一一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基础落实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谭号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粹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幔D.响彻清澈圻裂撤走掣肘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耸入云天静侯直刺九宵扭转乾坤B.慢慢征途酝酿经济实力反复论证C.连名上报苛克借鉴经验摘星览月D.最高致意配置预订轨道辉煌时刻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1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只能_______________ 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__________ 的物质基础一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1在万户的飞天_________ 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屮国人一一杨利伟,向太空飞去……()A.密封强大尝试B.尘封雄厚尝试C.尘封雄厚试验D.密封强大试验1. D (A. hui hui hui hun hun B. yi cui cui cui cuiC. man man wan man man D 均为che)2. C (A候,霄;B漫;C联,亥1」,揽;D定。

)3. B二、文本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划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概括有关内容。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一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本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一语双关,意境丰富,引人关注3、本新闻导语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倒叙入文,聚合焦点,明示意义4、本新闻主体的特点和作用明确:以时为序,叙述历程辅以抒议,表达情思5、本新闻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明确: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抒发豪情三、|延伸拓展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是不是不像新闻了?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吋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I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篇新闻佳作,思考本文后面的问题。

惊心动魄35分钟——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卢锋郭凯谭洁张金玉今年7月1日13吋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着。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髙速向机场滑降而来!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

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飞机在1. 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

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

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

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

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 “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 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 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惊天一落救新鹰!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 2万米高空。

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

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

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岀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

但是, 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下定,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陀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

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咅:“保持好飞机状态, 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

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

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英雄壮举绝非偶然。

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口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

儿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

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这是一篇通讯佳作,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通讯行文既有紧张感,又富有激情,你认为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具有这种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分析。

明确:%1运用倒叙手法,把紧张情节放在开头,先声夺人,造成悬念。

这篇通讯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独特构思。

他先聚焦最惊险的瞬间,再冋述全程, 最后集中介绍背景材料。

整体上采取倒叙的结构,局部上在叙述过程中穿插背景介绍。

这篇通讯从飞机发生故障的第31分钟一一13点40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

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第一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1将紧张的情节叙述与富有激情的议论抒情结合,增强抒情性和紧张感。

文章的前两段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髙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当飞机降落成功后,作者又加入了“成功了!”“惊天一落救新鹰「'这样的感叹句以及三个“这一落......”的排比句,这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增强表达效果,把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的心也激动不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