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文学概论最终版客观题1.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即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2.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3.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它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
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
文学语言则是经过作家静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区别:①表达目的不同②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③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4.文学语言的特征①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②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5.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6.文学形象的特征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艺术真实性是指形象的“合理”“合情”性“合理”是指文学形象要符合客观规定性“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
③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7.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主要有三种,即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
8.文学象征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象征的特征:①暗示性②哲理性③荒诞性④多义性文学象征的类型:①寓言式象征②符号式象征9.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10.欧洲文学史(“三分法”)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
11.文笔二分: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12.1919年傅斯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怎样做白话文》一书中最早提出“四分法”13.《中国新文学大戏》最终确定“四分法”14.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小说已基本定型。
15.18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构成了西方小说史上的辉煌篇章。
16.欧洲现代主义小说鼻祖是福楼拜17.“形散神聚”是分析秦牧的散文特点时提出的这一特点。
18.孟子提出“以意逆志”19.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20.与文学创作一样,文学接受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21.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22.审美评价的特点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23.普通读者的审美评价往往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但也是他们对作品最直观的理解24.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25.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36.作为集体存在的普通读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
37.伪经典: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真正的文学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
究其原因,仍然是文学接受活动出了问题,偏离了审美的追求。
伪经典常常是商业炒作造成的,这种偏离现象很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38.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型类型。
由于从事这类批评的主要是职业批评家、学者,故又称专家批评。
39.孔子《论语·为政》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体现了功用型批评。
寓教于乐、美善相乐都体现功用型批评。
功用型批评侧重于从社会效果来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
40.《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传记批评方法法国19世纪批评家圣伯甫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真正全力作用传记批评方法,并在文学批评中获得正式地位。
41.法国泰纳(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三因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
体现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法国斯达尔夫人和泰纳等都可称为社会历史批评的代表人物。
42.心理分析批评方法是指20世纪欧洲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发掘作品中的无意识语言及其作用的批评方法,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荣格、拉康等。
43.批评者需要具备以下主体条件:①审美感受力②理性分析能力③文学史眼光④社会关怀意识44.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作用了评点式批评文体。
45.论文式是指一种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是当代批评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文体。
46.游戏说认为艺术发生于人类的游戏活动,主要代表有康德、席勒、谷鲁斯等。
47.巫术说认为艺术发生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有关,主要代表有泰勒、弗雷泽等。
48.《吴越春秋》卷九记载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上看,文学的形成与原始狩猎活动有关。
49.文学发展的动力:有人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学发展是理念演变的结果。
德国黑格尔文学发展与自然节律有关。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发展像四季更替。
50.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
51.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表现: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有两种典型表现:①随着文艺题材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了过去。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
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局部不平衡的原因:①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②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
在诸多中介环节中,四个方面尤其重要: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52、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①接受美学理论者认为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文学文本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具有独特的能动性。
代表:德国哲学家姚斯②期待视野:指文学阅读之前以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即期待视野。
形成因素:读者的三观、个人经历、生活体验;读者的文学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③英伽登:填空说④伊瑟尔:召唤结构53、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一)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
这一现象正是文学接受过程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
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通性。
文学接受活动的共通性表现在。
一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二,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同性。
三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二)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整个文学接受来说共通性是有条件存在的差异性的存在,则是绝对的。
但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之基础上,共通性则现实地存在于差异性之中。
54、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①相近的题材②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③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④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⑤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⑥相近的理论主张55、文学思潮,是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及社会观念上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思想潮流。
(一)文学思潮的种类小说革命潮指1902年由梁启超首倡而兴起的将小说提升为文学的最高体裁并赋予社会启蒙重任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五四文学潮指1917年前后兴起的崇尚民主与科学启蒙、倡导进化论历史观、推崇白话文写作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
左翼文学潮指20世纪30年代逐渐兴起并发生演变的弘扬无产阶级革命、重视民族独立与人民富强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蒋光慈、茅盾、丁玲、周树人、赵树理等。
西方浪漫主义这是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上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施莱格尔兄弟、海涅、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拜伦、雪莱、济慈、雨果等。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起的多种文学思潮的统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及荒诞派等。
56、媒介通常是指那些承载、传递、扩大、延伸人类信息的物质载体和通道,如语言、文字、书刊、电视、网络等57、文化创造领域的图像化转向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当今时代的文学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58、网络文学,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和传播的文学作品。
59、世界文学理念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
哥德首次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并提。
6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对儿,具有关联性的范畴。
但二者之间并不必然构成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
名词解释1、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2、典型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由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4、审美情韵:是指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中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5、文学批评的原则:是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
6、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
7、艺术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
8、艺术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的、艺术形象、阅读馀味等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及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和阅读馀味的醇厚性。
9、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10、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的独特性。
11、风格的主体要素:是指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审美趣味、艺术才华、写作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