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

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中国远征军之: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1.简介;1944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6月初,第7l军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乃沿毕龙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连克日军部分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7l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怒江的地形在高黎贡山脉的这一边,从怒江到那一边的瑞丽江仅仅只有15英里,但是要穿过同样的河谷。

这条河比怒江小,但是是同样的河谷和山脉的地形。

海拔6,000英尺。

是到达腾冲的必经之道。

大部分可以到达缅甸的瑞丽江山脉的山路没有高黎贡山脉高,但是非常难行。

日本人一直占领着怒江西岸几乎有两年的时间。

他们在山上构筑了易守难攻的异常坚固的阵地。

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被日本人的素质抵消了许多。

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包括5个纵队从两个方向进攻。

3个总队从滇缅公路以北渡过怒江。

其中两个北方纵队将从Mamien丫口(马面关)和大塘子丫口的通道越过高黎贡山,攻占日本人布防的瑞丽江。

另外一支从滇缅公路附近进攻的部队将从腾冲以东穿过,强占这个易守难攻的东方古城。

两支中国纵队从滇缅公路以南强渡怒江,然后通过平嘎占领龙陵。

在腾冲和龙陵收复后,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直逼畹町。

第6支中国军队的纵队在更南方向作战。

这只纵队开始从怒江以东出发,扫清怒江对岸的少数敌军后,占领日本人在怒江上的坚固据点滚弄。

然后从滚弄沿着一条公路向西40英里到达滇缅公路上的城市新维,腊戍在此以北仅仅35英里。

中国军队在这里动行动仅仅是一个牵制行动,为的是防止这里的敌人向北增援。

2.起因;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

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

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

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3.经过;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

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

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

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

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

”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

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

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

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1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

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

28日,第71军展开攻击,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4.评价;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

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重走中国军队远征之路组织委员会……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

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阙汉骞)与54军(军长周福成)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5.强渡怒江战役;强渡怒江战役,是1944年5月至7月,在中日战争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33军所部的进攻作战。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中国远征军为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命第11集团军对龙陵、芒市的日军第56师团发动攻击。

5月初,第71军(配属新编第39师)及第2军主力分由惠通桥、毕寨渡、三江口一线渡江。

5月11晚,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余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强渡怒江。

第11集团军主力仍在怒江东岸防守,担任策应的各加强团则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游击牵制。

第76师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以驮马百余各载尸体两具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绵延5公里。

以后远征军逐次包围了平达,以掩护担任进攻主力的第20集团军侧背安全。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的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

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惟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触礁倾覆。

远征军渡江后西岸民众自发协助杀敌。

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寇的大反攻。

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

”远征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烈而规模不大的战斗,重庆方面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敌难于短期内调动大量部队增援滇西,遂令远征军全部转入攻击渡江作战。

第20集团军所辖第53军、第54军、预备第2师为右翼攻击军,攻击目标仍指向腾冲。

第11集团军所辖第2军、第6军、第71军为左翼攻击军,向龙陵、芒市方向实施战役突击。

第71军第28师主力于6月4日攻克腊猛向松山进攻,因日军工事坚固,久攻不下,沿毕(寨渡)龙(陵)大道南侧向龙陵突进,10日进抵龙陵近郊。

日军据守城垣及外围据点,顽强抵抗,战斗激烈。

15日,第28师获得少量补充后,再度开展攻势,连克日军外围据点。

残余日军仍据守城内外据点顽抗。

此时,日军约1500余人由腾冲向龙陵增援。

第71军第87师在龙陵以北地区予以阻击。

该师右翼为日军击破,侧背受到威胁。

同时芒市方面的日军约600人亦向龙陵增援,与新编第28师一部激战于马桥附近。

至18日,日军集中龙陵的兵力约5000余人,从21日开始向第7l军各师进行反扑。

第2军渡江后,以第76师攻平戛,其余部队向象达前进,并以一部向龙陵挺进。

第71军获得第76师一部增援后,战局并未好转。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其荣誉第1师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战局遂告稳定。

28日,第7l军展开攻击,至7月7日,予日军以严重打击。

日军向龙陵城郊撤退并形成对峙。

一个曾亲眼目睹怒江战役的美国人,亦在描述中国军人之勇敢作战精神的报道中写道:“在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敌军碉堡的自杀性冲锋中……绝大部分伤亡皆产生于企图冲过或更准确地说是爬过机关枪火力网的封锁地带。

作为一种纯粹的勇敢的显示来说,进攻是壮烈动人的……一些排长被打死在距敌人枪眼的一两米距离内,一些优秀的连长、营长在亲自带队作战中死去或受伤……”强渡怒江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怒江与缅甸边境,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

攻击部队为驻昆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方面军总部直辖部队司令卫立煌率领的中国国军53军(军长阙汉骞)与54军(军长周福成)共两万余人,守军则是日军第56师团及53师团。

该战役,强渡怒江的中国军队成功的于缅甸北边建立桥头堡,56及53师团日军则在反攻无力下于7月中旬退守中缅边境之外的龙陵松山,中国军队消耗巨大,日军56师团主力21000人则几乎全灭。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发起抗日战略反攻。

按照作战计划,他们将从200公里的多个渡口,挥师强渡怒江,收复沦陷的腾冲。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战役,收复了滇西全部失地共38000多平方公里。

中英协商组织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1940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月4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因此,自1940年10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