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点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儒家思想的演变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学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核心:“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欲,主张个性自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思维点拨——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四.难点突破(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1)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

(2)天文学:《甘石星经》、浑仪、《授时历》。

(3)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4)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三.思维点拨(之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政治环境的稳定、政府的政策、国内外的交流、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政治环境的稳定尤为重要。

四.难点突破(之一)——全面认识古代科技的发展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发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5)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辉煌灿烂的文学(1)先秦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离骚》。

《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2)汉代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下恢弘气势的时代特征。

(3)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唐末至宋元时期,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又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2.汉字的演变(1)演变过程(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绘画艺术(1)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2)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等。

(3)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6)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1)傩(nuo)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

(2)南戏已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3)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

(4)京剧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①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三.思维点拨(之二)——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原因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四.难点突破(之二)——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文学上:①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①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②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当堂训练:1:(2012年高考山东卷)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 D.元朝2:(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5:(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