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人物形象

古诗词人物形象

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知识导向: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就是要把握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怎么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人物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或形象的意义与内涵)”的问题。

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答案:作者登上幽州台,视眼所及是悠悠天地,气象宏大,恢弘壮观,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自我形象。

诗词中形象分类诗词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

人物又分作品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本身抒情主人公形象。

但在诗歌中,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苏轼的《定风波》杜甫的《登高》这些都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的形象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这些都是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诗歌题材上看: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如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中采莲的女子形象。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必修二《短歌行》中曹操的自我形象,就是一个渴望招揽天下贤才的明君形象;必修三《登高》中,作者塑造的一个登高远眺,满是愁情、饱受艰难的悲苦人物;选修《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作者自我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作者的洒脱与淡然;也有苏轼《定风波》中“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豁达。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也有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爱国情怀,也有张养浩《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喜爱的隐逸情怀;诗歌也在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了自己寻访诸葛武侯祠,借诸葛亮形象来表现自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愤懑情感,形象鲜明。

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作者至死都惦记国家民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虽经坎坷挫折,但仍心系国家,但又报国无门的愤懑感慨。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再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塑造了一位爱国主义的英雄将领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9、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这天总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欢度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再如元朝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曲描绘了一幅游子思归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0、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描绘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形象。

再如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是一首写宫中情事的诗歌,它含蓄地描绘了宫女生活的痛苦。

百花盛开的季节,宫廷的院门却紧紧地关闭,两个宫女百无聊赖地并立在华美的长廓之下。

她们彼此含情正要说宫廷的情事,却看见前面站着那只学舌的鹦鹉,吓得不敢作声了。

11、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再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属第二种情况,全诗上片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远方心上人的深情12、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

如卢纶《塞下曲(其三)》“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高考动向分析:1、从体裁来看,诗、词、曲都有涉及。

2.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的体裁涉及到田园、山水、用咏怀、送别、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和咏史等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上起《诗经》,下至清代以至近代,都有选用。

4.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有时是双选,有时是单选)。

5.在考点中,评价性题目较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6.试题指向明确,便于考生思考和答题,语言鉴赏一般具体到某字,,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比较具体,如“景与情”的关系,的关系,哪种修辞手法,哪种表现手法等。

请看下面的几首诗,说说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答案:人物形象: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荆轲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答案:抒情主人公形象: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答案: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自声远的蝉的形象。

解题思路: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在文学生涯创作中,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积淀后,作品创作也会趋于稳定和成熟。

因此,在诗歌鉴赏中,结合作者生活背景,进行知人论世,是一种有效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我们对杜甫其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把握杜甫诗歌本身沉郁顿挫的风格,再加上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分析这首诗了)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一个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难酬孤独者。

方法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有一处心里描写“莫听”、有一处动作描写“徐行”,从这两处描写中可以分析出主人公随遇而安、淡然、超脱的人物形象。

方法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几句是典型环境描写、同时也交代了离别的时间、时节,为后文塑造一个饱含深情、承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一个判断句以标明观点)——用几个形容词或动宾短语加一个表明身份的名词概括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