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第一章镇域概况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

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

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

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

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

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

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

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

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

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

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

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

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

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

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

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

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

电力丰裕,通讯发达。

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

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

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

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

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

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

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

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

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

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基础资料崔庙马寨两个中心乡;1958年7月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6月为荥阳县崔庙管理区,下辖庙子、刘河、小寨、石坡、崔庙、邵寨6个公社;1963年1月复名崔庙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为崔庙乡;1993年4月,撤乡建立崔庙镇。

第三章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崔庙镇位于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

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13°13′-113°23′,北纬34°36′05′-34°43′17″,南北最长处11.5公里,东西最宽处12.1公里,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

崔庙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南西北系山脉,共15条山系。

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

二、气候条件该镇属北温带季节气候、半干旱地区。

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比较适宜于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的生长。

全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

最低温度在元月至二月上旬,可达零下12℃左右,平均零下1-2℃;最高温度在7月下旬至8月,最高达38℃,甚至40℃,平均24℃-29℃。

全年降雨量平均645.5毫米,正常年份约500-800毫米。

全年降雨的50%集中在夏季,时有暴雨,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的年份,多发生旱灾造成作物减产,故“十年九旱”是该镇气候的显著特点。

三、河流水系崔庙镇河流总称为索河,系贾鲁河源头段,属淮河流域,分东、西两支。

东支源出新密市袁庄乡,至界河入崔庙,经芦庄寺沟计河,至王湾入丁店水库。

西支源出新密市米村镇石坡口下的西流泉,经王宗店、白赵、陈河、七村河至丁店水库同东支汇合。

境内总长9.2千米。

第四章资源条件一、土地资源崔庙镇全镇土地面积82.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000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8.63%,其中水浇地8670亩。

二、地质及矿产资源崔庙镇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铝土粘土石灰岩白云岩黄铁陶土铁大理石等。

其中石灰岩储量15亿立方米;铝土5000万吨;无烟煤3.6亿吨,其中白煤1.7亿吨;粘土2亿吨;陶土3亿吨;瓦斯66亿立方米。

三、水文及水资源崔庙镇主要河流是索河,境内长度达9.2千米,主要水渠为英雄渠,长度12400米,灌溉面积高达5600亩,另有三仙庙、竹园、项沟三个水库。

崔庙镇水资源总量1150多万立方米,人均230 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基础资料万立方米左右,实际利用990万立方米左右,占总量的74%,占可利用量的86%。

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

四、文物古迹资源崔庙镇文物古迹主要有千尺塔、织机洞、王宗店石窟、翟沟瓷窑。

千尺塔位于大周山顶,始建于宋朝,被国家定于省二级文物;织机洞年代更为久远,始于旧石器时代,位于王宗店村北,属国家级文物古迹;王宗店石窟位于王宗店村北,建于北齐天统四年;翟沟瓷窑位于翟沟村周围,属郑州市级文物。

五、人口及劳动力资源崔庙镇总人口50859人,其中农业人口46502人,非农业人口4357人。

其中男性劳26388人,女性24471人。

镇区现状人口为6714人。

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部分常住学生人口、务工经商暂住人口。

崔庙镇历年人口变化情况表六、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薯类、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冬桃、柿子、油桃、黄杏、核桃、金银花、花椒油料为主。

粮食品种共29种,200多个品种。

林木(含用材林、经济林、灌木、花卉)120个树种,300多个品种。

家畜家禽以牛、驴、骡、马、猪、羊、鸡、、鸭、鹅、兔为主。

野生动物以獾、狐狸、兔、啄木鸟、喜鹊、猫头鹰、麻雀、山鸡为主。

鱼类以鲢、鲤、草、鲫、甲鱼为主。

各种昆虫260种。

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5万干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要务,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全镇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人均预期寿命73.8岁。

2008年,全镇四级企业1480家;其中煤炭业20多家;石材开发企业500多家;机械制造业5家;资源型企业总数达963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年创产值6.79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9.7亿元的70%,资源开发正在成为崔庙经济的顶梁柱。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至2008年,万山寿桃基地达2000亩,花椒基地5000亩;百头猪场4个,年出栏量达4800多头,黄牛存栏量2000头。

全镇工商客户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

二、农业崔庙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农税降点、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全面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始终把农业基础资料增产和农民增收放在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方法。

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了石坡、白赵两大养殖基地。

以郑岗为主的柿树基地、以车厂为主的核桃基地。

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工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现有天瑞水泥有限公司、河南华豫创展实业有限公司两个1亿以上工业企业项目,2008全镇共新建投资100万以上企业9家,新建投资100万以下企业38家,均已全部投产新建企业涉及资源开发建材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20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7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40.5﹪。

附:主要乡镇企业概况表四、政府发展计划“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特别是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崔庙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大有作为期,必须紧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一)发展思路“三带一区”建设。

即以须刘公路的轴线,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带;沿南部山系,建立石材资源开发带;沿北部山系,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带。

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建成镇区第三产业发展区。

(二)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03270万元,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527230万元。

财政收入2010年达2351万元,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6097万元。

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15﹪,2020年达到68.4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达到2.8亿元,至2020年,达到11.3亿元,年均递增15﹪。

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6381万元,年均增长5﹪;2020年,达到8143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2110年达到5093元,年均增长6﹪2020年,达到6815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1、小城镇建设以建设综合服务型城镇、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意识、提高文明卫生程度为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道路硬化普及率达基础资料到90﹪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42﹪,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2020年把我镇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名副其实的“重点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