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作品有《曹操集》。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生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二、自读三首诗,疏通诗意。
1、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2、背诵并能够默写三首古诗。
行课案一、重点探究(一)《涉江采芙蓉》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爱人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人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故乡爱人来表达思念,但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愿望,虽然两个人心心相通,但恐怕异地相思,“忧伤以终老”。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用自己的话完成)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在胡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二)、《短歌行》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歌展现了曹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对统一九州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对贤才归依的期盼。
但最突出的一点是思慕贤才。
2、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又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青衿、鹿、明月、乌鹊等指代人才,树、周公指代曹公自己。
3、细读《短歌行》,找出与“忧”有关的句子,理解作者“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忧人生之短暂,功业之未成,人才之缺乏。
最属忧人才之缺乏,到处都是诗句。
(三)、《归园田居》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题眼。
3、《归园田居》中,“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园田生活,但我们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官场,因为厌恶官场生活,归乡田园,高兴愉快。
练习案能级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芙蓉..(fú)皎.洁.(jiǎo)纤.细(qiān)札札..(yōu)阡陌....(cēncī)呦呦..(mò) 参差..(zhā)B.脉脉(xiānmò)C.羁.鸟(jī)暧暧..(ài)樊.笼(fán )守拙.(zhuō)D.吐哺.(bǔ)笙瑟..(shēngsè)机杼.(shū )三匝.(zā)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涉江慷慨杜康泣涕 B.譬如俗韵墟里故渊 C.守拙乌鹊后檐沉吟 D.树巅可掇狗吠佳宾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同心..(感情深厚)而离居B.契阔..(久别重逢)谈讌,心念旧恩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D.暧暧远人村,依依..(柔美的样子)墟里烟4.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期呆在官场里,(现在)才得以重返自然。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徒然地来往。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里的鸟怀想往日的树林,养在池塘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深潭。
5.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对仗的一句是()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7.对下面诗句赏析不够妥当的一项是()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宁静,一派和谐,一派朦胧,完全因为这美似仙境的田园,才让诗人弃官归隐。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
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其后主要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使现实主义诗歌得以继承和发扬。
B.楚辞,原指楚地歌词,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和语气词“兮”,如《涉江》。
C.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官署,主要负责从民间收集歌谣,后来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北宋时的《东坡乐府》中收集的诗歌和汉乐府民歌,属于同一种体裁。
D.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是“风”“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能级二1.下列加点词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
① A. 桃李罗.堂前B. 天罗.地网 C. 门可罗.雀 D. 星罗.棋布② A.户.庭无尘杂 B. 门当户.对 C.户.枢不蠹 D.环村居者皆猎户.③ A.守拙归.园田 B. 完璧归.赵 C.咸归.附之 D.津泽皆归.其根④ A.守.拙归园田B. 守.株待兔 C.能守.其土 D. 谪守.巴陵郡2.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景象?答: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吗?答:能级一1.C2.D3.D4.B5.A6.C.7.A8.C能级二1.①A排列 B捕鸟的网 C张网捕 D陈列②A门 B门第 C门 D人家③A回 B归还 C归顺 D 归聚④A安守、保持 B守侯 C保卫 D做……太守2. “尘网”“樊笼”比喻黑暗社会和官场,“羁鸟”“池鱼”比喻受束缚。
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他憎恶现实、不图宦达的感情。
3.①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②不能互换。
“暧暧”写村庄在远处模糊不清;“依依”写炊烟的模糊,描写对象不同,不能互换。
③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的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