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TPACK框架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TPACK框架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关键词:TPACK,微课,开发,应用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其他研究类型:其他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3523604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微课开发与应用概述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 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纸质,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
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nute Lecture,简称OML)。
而现今热议的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
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
目前,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及TED-Ed。
可汗学院是由莎尔曼•可汗(Salman Khan)于2006年创建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现有超过4000个发布于YouTube平台的微课视频。
TED-Ed是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于2011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的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
它关注如何将TED演讲应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其微课视频发布于YouTube平台,并希望为人们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
2.国内微课开发与应用概述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2011年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
由此,国内研究者开始了对微课的关注与研究。
2013年,焦建利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同年,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且认为微课与微课程等同。
以此同时,张一春教授给出微课的定义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效果;并认为微课本质上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尽管学者们对微课有不同的解读,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
即微课是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以短小精悍的流媒体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
实践方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是“中国微课网”,它是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设计中小学各学科内容。
此外,国内高校微课资源网站——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师生提供了大学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已经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教师和相关企业的关注,广大一线教师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加,但学术界大多停留在对微课内涵、视频录制技术、应用细节的研究上,很少与具体学科结合,在开发方面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在应用方面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题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本课题将为湖南数字教育资源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公建共享机制探索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2. 课题研究将深入研究,编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为微课的开发、应用、管理、审核、评价提供通用技术标准,规范了微课开发者的行为,保障了微课质量和使用价值。
这有利于进一步省域数字资源公建共享和我国微课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填补了当前我国微课开发缺少统一规范的空白。
3. 通过探索TPACK框架下微课开发和应用模式,开展深入有效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改变当前微课开发、建设、应用的无序现状,从省级层面将微课纳入数字教育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规划,并探索“湘教云”环境下微课在交互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空间课堂)等环境下教学应用新模式。
4.通过团队协作开发和应用微课可以提升我省教师个体TPACK知识。
一方面,通过参与微课资源协同开发,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微课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改变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模式等,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三、研究目标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理论框架,紧扣微课开发和应用这一教育信息化热点领域,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微课开发、公建共享和应用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创新课堂应用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
四、研究内容1.影响微课质量的学科教师TPACK知识框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量表等形式,组织各级各类一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商讨和编制TPACK框架编码体系。
2.基于TPACK框架的微课开发实践模型研究在TPACK编码体系基础上,研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探索优质微课开发模式。
从技术要素、教学要素和知识要素三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湖南省第二、三、四届微课大赛,以“千佳微课”为目标,通过三年开发,形成覆盖各个学段和各个学科的优质微课,形成主题式、处方式和协同式开发实践模型。
3.基于TPACK框架的微课应用模式研究以微课应用为主题,成立省级(首席)教研团队,每年重点选择3-5个学科开展微课应用研究,总结提炼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场景(在线、在场后者混合式)等微课应用的经验和模式,采取“设计-开发-实施-反思-修改”循环改进模式,通过观察、关键事件分析、课例分析,撰写微课例研究报告,抽象概括微课应用研究模式,形成微课应用模式群。
4.TPACK框架下教师开展微课教学应用的案例研究通过专家讲座、教研团队竞赛和教师综合素养(TPACK)发展主题论坛等活动,以微课应用为主题,每年遴选约50堂微课例和数字故事(DST)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的展示与观摩,总结提炼应用经验,形成《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五、研究假设假设1:假使教师积极改变和完善自身TPACK知识体系,微课的教学价值(作为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假设2:假使在课堂教学中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优质微课,学生知识内化时间将缩短,知识学习的效率将提高。
假设3:假使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条件,学生通过微课都能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
假设4:有效的微课开发实践有利于教师个体TPACK知识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宏观思路与微观需求相结合开展微课开发和应用。
紧扣国家信息化发展思路,从宏观上厘清微课开发的重点、结构和技术,规范教师微课开发行为,提高微课开发质量,从而形成省级和校本相结合的优质资源公建共享机制。
二是引入了TPACK 框架,使微课更贴近一线学校,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
本研究吸收了目前最前沿的教育技术理论和研究热点,关注的却是平民化的技术,更有利于知识的教学、传播和应用。
七、研究思路本研究以“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指导学校”为基本研究取向,重在遵循“计划——行动——改进”行动研究范式,“以开发为前提,重点体现在应用”为研究路径。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文献元分析)、德尔菲和调查等方法,组织一线教师、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专干共同编制《TPACK框架编码体系》和研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组织一线教师面向全省征集开发优质微课。
接着,通过行动研究,采用访谈、量表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深入一线课堂开展TPACK框架的微课应用研究,形成微课应用模式群。
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常态课堂中,组织开展基于微课的教研团队竞赛,撰写DST教学叙事,编制《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八、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课堂观察法和评价量规等方法为辅助。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前期通过文献了解国内外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现状,针对实践问题和理论空白,形成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轮询,编制TPACK学科框架和《微课开发技术规范》。
行动研究法:开创“微课例研究法”,深入一线课堂开展“基于学科的“设计-开发-实施-反思-修改”循环改进研究,重点研究微课应用模式群。
叙事研究法:通过教师叙事反思(DST),总结微课应用经验,编写《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九、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所示:前期调研专家轮询——建构TPACK框架——编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微课开发实践探索——形成报告推广应用——反思提炼,形成《微课教学应用指南》——微课例研究——构建微课例应用模式群十、实施步骤1、调研论证阶段(2016.3-2016.6)加强相关理论学习,通过文献元分析、专家论证、访谈等方法,撰写课题申报方案,组织开题论证。
2、实践研究阶段(2016.7-2018.9)编制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和高中化学TPACK框架,借助名师工作室和微课大赛平台,开展三门学科微课研发,连续举办三届“智慧教学实践观摩研讨会暨‘湘教云’优课资源应用展示活动”,深入不同类型、学科、学段和层次的中小学一线课堂,开展听课、观课和评课等教研活动,总结三门学科微课应用模式群。
3、成果推广阶段(2018.9-2018.12)系统梳理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成果公报等,接受专家结题鉴定,开展成果应用、展示与推广活动。
-->课题可行性分析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课题组及主持人具备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课题单位曾主持《网络教学的交互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规划课题10项,出版相关成果专著4本,在《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等CSSCI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及省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价值冲突与处理”等50余篇,组织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基于空间的网络教研社区建设与应用、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与应用、普通高中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等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10余项,并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