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认知过程知识图解一、感觉与知觉1、“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A.听觉B.视觉C.错觉D.联觉【答案C】2、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像D.联觉【答案B】专家解析: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月明星稀”。
再如: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小说《陪衬人》,描述了一些有钱人的小姐、太太们,专找一些长的比较丑的没什么特点的人,经常带在身边,出没于公共场合,以显示自己的美。
再如:《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的回眸一笑”也是利用了对比的效果。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如:吃完糖后在吃药,就会觉得药特别苦,吃完药后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先苦后甜”。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味觉刺激B.听觉刺激C.感觉适应D.感觉对比【答案C】4、一张新电器产品设计图纸,工程师比一般的工人知觉得更精确,这是因为工程师比一般工人的()好。
A.整体性B.理解性C.恒常性D.选择性【答案A】知觉的基本特征在于:一、选择性.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都清楚地感知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同一时刻里,他总是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得特别清楚的部分称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比较模糊的部分称为知觉的背景.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依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如图,当我们把黑色作为背景时,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花瓶,如果背景是白色,则看到两个黑色侧面人像.除非恍惚使知觉选择中心模糊,我们不能够同时既看到一个白色花瓶,又看到两个黑色侧面人像.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及以往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二、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刺激物的性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因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三、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总是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比如听一首歌,如果是您会唱的,才放一个片段就会知道是那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您能知觉出那首歌所需的片段的长短.但这片段不能够无限地小,总有一个合理限度.也就是说要有充分的判断依据.经验是最重要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动作、言语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一块象小狗的石头,也许开始您会看不出来,但如果有人提醒,就会越看越象.很多旅游风景也是如此.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四、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一个人站在离我们不同的距离上,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样大小的人.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这不妨碍我们感觉煤块的颜色比粉笔深.知觉的恒常性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类知觉中,例如同一支乐曲,尽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我们总是把它知觉成同一支乐曲.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经验校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5、戴太阳眼镜的人,周围物体的颜色发生了改变,但他仍能辨别出物体的本来颜色,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案C】6、小王同学说“听到刮竹子的声音浑身发冷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感觉对比B.联觉C.感觉适应D.错觉【答案B】7、在多媒体教学中,等的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答案 ?】8、学生倾向于认为外表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更强,这种现象是()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晕轮效应的含义,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9、“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刻板效应的含义。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特征1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心理效应是()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D.投射效应【答案 D】【解析】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二、注意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A.观察B.知觉C.适应D.注意【答案 D】解析:这是注意的概念2、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答案 B】解析: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老师一边讲课,一遍观察学生的反映,体现了注意的()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稳定【答案 B】专家解析:关键词“一边……一边……”,这是注意的分配。
4、“一手画方,一手画圆,一时不能成”,说明()是有条件的。
A.广度B.分配C.注意转移D.注意的稳定【答案?】5、有自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答案 B】6、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者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为()现象。
A.注意分散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起伏D.注意分配【答案 C】7、老师上课时,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并辅之以适当的手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刺激的()特点。
A.刺激的强度B.对比C.活动变化D.新异性【答案?】三、记忆1、以语言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称为()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 C】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标志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称语词—逻辑记忆。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情绪记忆D.程序记忆【答案 C】3、()的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会议记忆【答案 C】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4、对驾驶技术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B.程序记忆C.情景记忆D.情绪记忆【答案 B】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术,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5、()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任务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A.情景记忆B.情绪记忆C.回忆D.再认【答案 A】情景记忆: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任务和情节的事件。
6、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记忆是()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7、学生做选择题的记忆过程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再现【答案 C】凡是识记过的事物,当其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甚至能明确地把它辨认出来,称作再认。
所以,学生在作答考试选择题时,主要是运用记忆的再认环节8、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运动记忆D.情绪记忆【答案 A】【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9、“遗忘曲线”表明以往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A.正加速B.负加速C.减速D.不变【答案 B】10、由于考试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属于()A.消退说B.干扰说C.提取失败D.压抑说【答案 D】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11、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B.无倒摄抑制的影响C.无前摄抑制的影响D.双重抑制【答案 B】12、简答题:防止遗忘的复习方法主要有哪些?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D.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E.复习方法多样化;F.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四、思维与问题解决(一)单项选择题1、离开感知活动或动作,就不能进行的思维是()A.具体形象思维B.知觉思维C.知觉动作思维D.经验思维【答案 C】解析:动作思维(action thinking)亦称直观动作思维。
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
2、小朋友计算10以内加减时总要搬自己的手指运算,这是()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聚合思维D.求同思维【答案 B】3、作家、画家的文艺创作主要运用的思维是()A.求异思维B.经验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直觉思维【答案 C】4、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A.集中思维B.常规思维C.创造思维D.求异思维【答案 A】 [解析]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聚合思维法又称为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辐合思维法和同一思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