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1996年,在对1989 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 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国家教委正式发布了《幼儿园工 作规程》。
与1989年的教育目标相比,该目标把“体”放在首位, 突出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中,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附录: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
附录: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
一、美国学前教育目标 二、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三、韩国学前教育目标 四、法国学前教育目标 五、瑞典学前教育目标 六、德国学前教育目标 七、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目标
关键概念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应然的目标 实然的目标 内部的目标 外部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第二节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托儿所教育目标
1981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布的《三岁前小儿教养 大纲(草案)》明确地指出了托儿所教育的任务 广东中山市教育局在《托儿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中的托儿所教育目标可作为我们认识0-3岁儿童教育 目标的参照。 划分为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 感与社会性几个方面。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1951年,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 草 案)》,将幼儿园的作业暂定为六项,并分别规定 了这六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体育 语言 认识环境 图画手工 音乐 计算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二)20 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五、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 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 目标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 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 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 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二)注重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国总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内 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 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 结合。 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必须遵循国 家总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一)保育和教育并重
保育指的是成人为儿童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 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照顾和培养,以帮助儿童获 得良好发育,逐渐增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幼儿园的保育提到了与教育并 重的地位,指出了制定《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目的就 是为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
五、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三)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中的价值取 向
普遍性目标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 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可运用于所有 教育实践。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合后,学 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五、学前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指向现在和指向未来
教育目标作为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必然指向儿童的未 来,但这只是一种选择。 人的生活是个过程,成人生活之前各个阶段的准备应 该是为了过好当下生活。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 全盘计划的。 虽然学前教育目标既要考虑到现在,又要考虑到未来, 但应该更多地指向现在。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三)评价的功能 学前教育目标指明了学前儿童发展的领域和基本范 围,描绘了学前儿童发展的蓝图。 教育目标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是衡量学前儿童 发展的尺度。
四、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首先,学前教育目标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儿童。 其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连续性, 又有阶段性。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符合儿童一般年龄特征 尊重特定儿童群体现有发展水平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
(三)关注学前儿童的长远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阶段任何急功近利式的做法都无益于儿童的 长远发展,我们需要将眼光投注于那些能使儿童终身 受用的品质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情感和态度作为 学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首位。
四、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要求学前教育完成教养幼儿、为生产建设 服务(含解放妇女劳动力) 两大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个现代化” 建设,“多 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在丰富儿童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要注重开发智力和才能、培养良好个性、发展社会性品质和 适应能力等。 现今: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开拓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四、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三)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
启蒙性质特点:
儿童认识的对象应是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 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对儿童认知的要求虽是粗略、浅显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 物的、辨证的。 学前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 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结合, 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 的教育环境。 强调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儿 童素质,开发儿童智能和创造性,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提高 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
(四)预设的教育目标与生成的教育目标
预设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根据 他们对儿童的前期了解以及活动内容本身所具有的 特性所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 生成的教育目标:教师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根据儿 童在教育活动中的特定反映而拟订的。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的功能
做中学
观看一个幼儿园教育活动,并以此为例,与幼儿园 教师一起讨论该活动中的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 小组讨论不同国家在学前教育目标上的异同。
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 案)》,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 行)》,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20世纪80年代的这两个文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 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发展,国家 又对这两份文件进行了修改。到现在,这两份文件已 被废止。
基本要点
学前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 教育目标功能 学前教育目标制定 教育目标价值取向 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特点
问题与思考
什么是学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差别是什么? 应然的教育目标和实然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学前教育目标作为对学前教育结果的预想,可使教 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 为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学前教育目标可以成为我们分析和判断事实的重要 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二)调控的功能 一切教育过程都是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过程 在目标的控制支配下进行,目标通过过程来实现。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措施都要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 来选取,通过把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与教育目标相比 照,教育过程不断优化,使最终结果与教育目标更 趋一致。
目 录
第一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定位 第二节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附录: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
第一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定位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意图,所追求的 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反映的 是社会对教育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标: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 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即教育者所期望形成的受教 育者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 的教育目标,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学前 教育的任务和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培养人的具体质 量和规格。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目标
问题情境:
某幼儿园邢老师向全园展示了一次公开观摩活动。在对这个活 动进行分析时,有的教师认为邢老师事先拟订的目标与教育活 动过程中儿童的表现并不一致,应该根据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 需要修改目标。邢老师觉得很困惑:“一会儿说目标必须在前, 一会儿又说目标可以在过程中生成,到底怎么回事?” 本章将引导你思考这样的问题。此外,本章还将带你一起认识 学前教育目标的含义、分类、功能和价值取向,我国托儿所、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及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
(二)内部的目标和外部的目标
内在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当事人的目标,至少可 把教育实体当事人的目标归入这一类。
外在的教育目标:包括来自教育过程、教育实体以 外的各种部门和单位厘定的教育目标。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
(三)学前教育机构、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家庭的学前教 育目标
学前教育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 定和执行学前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 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参照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往往是幼儿园、 托儿所等正规机构教育目标的补充、延伸或强化。 学前家庭教育目标:从总体上看,往往缺乏国家有 关法律、法规的直接指导,目的性、计划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