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2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案例分析(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2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案例分析(一)

第二,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的行政机关及其从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第三,消费者以及虽然不是消费者、但因产品缺陷而受到损害的人。
此外,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的,也适用这一法律。这是《产品质量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二)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抽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统一管理,按季度组织对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抽查,抽查的产品目录和被抽查的企业名单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用随机方法决定。这是产品质量监督的主要方式。
这种监督抽查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2.统一监督检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较多的某类产品,在全国范围进行统一监督检查。
第一,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原则。伪劣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之一。
第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原则。社会经济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既是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又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督,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定期监督检验,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质量进行日常监督。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这是法律对生产者履行产品质量义务的总体概括。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者的首要义务。
生产者保证产品质量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所谓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是指产品因存在质量问题可能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法律的这一规定要求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得存在设计上的、原材料的、制造上的和指示上的缺陷,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产品适用范围、主体适用范围和地域适用范围。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主体适用范围即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从主体角度讲,《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
为尽量避免对消费者造成损失,对社会产生危害,《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出明确的规定。
(一)监督主体
1.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管理全国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并对产品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二,具有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应适合于产品的一般用途。比如,保温瓶如果仅具有瓶子的一般用途,而不具备保温的性能,那么它就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有些产品使用性能上存在一些欠缺,但没有丧失其基本的使用性能,也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第12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
知识拓展:
一、产品质量法概说
(一)产品质量法的制定
杨某从某商店购买了一台电风扇,回到家中装好电风扇后,准备试试效果,不料刚刚打开电源开关,杨某就因电风扇漏电而被击倒在地,当即不省人事。家人见状急忙将杨某送往医院,,经医务人员奋力抢救,杨某终于脱离危险,但也因此而住院一个多月。这台电风扇因质量有问题,不但没有给杨某及家人带来凉爽,而且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致人损害的事例。
第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原则。《产品质量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责任,规定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手段和行政强制措施,加大了法律制裁的力度,建立了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约束机制等等,为建立健全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供法律依据。
在产品质量工作中体现这些原则,对于生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销售者和消费者有什么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利用各种各样的产品,产品质量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丰富多彩的产品不仅可以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购买到一件质量上乘的产品,该产品功能用途的有效发挥,既能实现我们购买产品的预想目的,又能使我们获得需要满足后的精神愉悦。反之,则可能给我们带来人身伤害、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质量低劣的产品不仅仅是给消费者个人和家庭造成损害,同时还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
第三,确立严格的产品责任原则。确立严格的产品责任,无论生产者、销售者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有对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事实,生产者、销售者就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这一原则也被称为"无过错赔偿责任"。
第四,奖优罚劣的原则。国家对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者给予鼓励,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制售伪劣产品者依法进行制裁。
3.产品质量的专业管理监督部门——国务院和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行业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行业监督和生产经营性管理工作。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是对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查处,给予行政处罚。
(二)监督形式
产品质量的监督主要有监督抽查、统一监督检验和定期监督检验三种形式。
所谓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1993年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并于1993年9月1日起施行。2000年7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对原《产品质量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删和修改,为实现《产品质量法》的立法目的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这是狭义的产品质量法。广义的产品质量法是指国家调整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