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案例分析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的制定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相联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劳动管理关系、劳动保险关系、劳动争议关系、劳动监督关系等。
【分析意义】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我国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法是一部全面系统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
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
它的内容全面系统,包括了劳动关系和劳动工作的各个方面。
【点评】劳动法是一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要求劳动制度要与之相适应,劳动关系日益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劳动法的颁布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体现了这一宗旨,确定了许多新的劳动制度,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关系。
包括劳动就业、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
其中劳动合同制最具代表性。
劳动合同制是按着国际范例,要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确立的制度。
它改变了过去计划用人的模式,把人力资源即劳动力推向市场,赋予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允许劳动力合理流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第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有效地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人。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权利义务也是对等的。
我国的劳动法之所以对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对用人单位的权利未作明文规定,这正是因为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劳动者作为个人与用人单位相比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容易受到损害。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相对困难,劳动者在用人单位面前更容易处于劣势,因此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要特别强调。
所以我国劳动法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的首要原则。
【引导】在你所亲身听到的事例中,有哪些事例是不符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的?第二,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按着劳动的数量质量获得劳动报酬;二是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种族而对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三是应当在发展生产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辨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对劳动者有什么意义?第三,促进生产力发展原则。
劳动法的作用就在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其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根据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宗旨,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做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其内容如下。
第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
这实际上是两个权利,一是平等就业权,二是选择职业权。
就业是公民参加社会劳动并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的必要前提,因而平等就业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选择职业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劳动力推向市场以后,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相对应的一项基本权利,从这一意义上讲,选择职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平等地位。
【资料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2、13、14、15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文艺单位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取得劳动报酬权。
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其他合法劳动收入。
劳动者参加劳动,创造了价值和财富,理所当然地获得劳动报酬。
由于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来源,是劳动者权益集中体现,因而取得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各项权利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
但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劳动者在法定休息日和婚、丧假期间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
依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案例讨论】冯某领得的600元,是8月份的劳动报酬吗?某国营企业所在地区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为180元,该企业职工冯某8月份全勤,领得全部工资收入为600元,其中工资200元、冷饮费50元、合理化建议奖100元、独生子女补贴10元、交通补贴40元、伙食补助费58元。
第三,休息休假权。
休息时间是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在法定时间以外,不履行劳动义务而自己支配的时间。
休息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在我国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更应充分享受休息的权利。
从生理上看,人需要休息,没有必要的休息,就不能参加正常劳动,休息是劳动和继续劳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休假是休息的一种形式,从广义上讲休假也是休息的内容。
我国职工休息时间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是由法律规定的。
⑴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日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
因工作性质或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上述工时制度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⑵公休日,主要是指每周的休息日,每个星期内法定的休息时间,即周六和周日。
不同性质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可轮休、倒休、换休。
⑶法定节假日,是指法律规定用以开展纪念、庆祝等活动的休息时间,包括政治性节假日、职工节假日、传统习惯节日、全民节日、宗教节日等。
⑷年休假,是指职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的年休假。
⑸探亲假,是指职工享有的同分居两地的父母或配偶进行团聚的假日。
【点评】除了以上节假日休息时间外还有婚丧假、生育假、事假、病假。
用人单位不得任意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或任意挤占劳动者的节假日,为此,国家对用人单位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作了相关规定和限制,并对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报酬的发放,休假时的工作工资支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对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保障以及身体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在劳动中获得安全卫生保护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目的是强化对享受劳动权利的公民权益的直接保护,主要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享受劳动权利的公民权益的直接保护。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轻职业危害。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案例讨论】检修班长对祁某死亡有责任吗?祁某原是某电力局查线工,1990年4月办理留职停薪从事经商,1994年3月回厂上班。
3月29日该局所属一路段电缆线路出故障需要检修,班长让祁某前去,祁某说自己有快4年没干了,怕干不了。
检修班长以人手紧张为由,坚持派祁前去检修。
祁某自己上电杆操作不到5分钟,就从电杆上大叫一声摔下来,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资料卡】根据《电工考核条例》的规定,有关键设备,关键岗位和从事危险作业的工人,离开工作岗位1年以上,再回原岗位的,应有一定熟练期。
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引导辨议】你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事例中,还存在哪些危害职工劳动安全的问题?在劳动保护方面,国家还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超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所谓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主要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可能对女性生理机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
这些劳动中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女职工的生殖机能,因而禁忌从事这些劳动。
劳动法还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孕期和哺乳期从事超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七个月以上和哺乳期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对未成年工,也不得安排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超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用人单位应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合理充分就业,就要求劳动者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就业。
劳动者只有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才能参与竞争。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
【想一想】你能说出当地有几种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吗?第六,享受社会保险和生活福利权。
享受社会保险和生活福利是指劳动者遇到因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劳动风险时,其本人及家庭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权利。
如果说劳动者的取得劳动报酬权是为了解决生活来源的话,那么享受社会保险和生活福利则是为了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因此,享受社会保险和生活福利权是取得劳动报酬权的延伸和补充,这两个权利的有机结合,使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有了根本保障,同时也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劳动者对这项权利的享有还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引导】我国职工都享有哪些社会福利待遇?第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
这一权利实际上是赋予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