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文化学概论第一章

企业文化学概论第一章

企业文化学概论
主讲杨音南
第一章 企业文化学导论
本章重点 关键概念
本章小结
第一节 企业文化 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 中的作用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 阶段


一、日本经济的冲击 从1955年开始,日本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便掌握了 全世界各国用了半个多世纪开发的全部科学成果,赢 得了四倍时间和几十亿美元的资金,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X”理论: ⑴厌恶,逃避工作;



⑵不愿承担责任,情愿受领导; ⑶缺乏进取心,没有抱负,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高于 一切; ⑷大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控制,指令,甚至惩罚,才
能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Y”理论 ⑴厌恶工作不是人的本性,使脑力的消耗象游戏或休息 一样自然; ⑵人是有责任心的,人们愿意接受,追求责任; ⑶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努力工作的手段,人们愿意自我 管理,实现组织目标; ⑷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有工业社会条件下只得到 部分发挥。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的论述,关 心员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达到自我实现,有成就 感和自我满足感。梅奥便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 表人物。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物 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 Elton · Mayo,1880— 1949) 亚伯拉罕·马斯洛 (A · H · Maslow,1908―1970)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nglas · McGregor, 1906-1964)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 阶段

二、美国管理理论的反思与调整 美国对自己管理思想的反思与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企业界、经济理论界认识觉醒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美、日管理比较研究和深入学习日本管理 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深刻反思的阶段。
补充:日美企业文化比较与再认识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与莫斯纳 和斯奈德曼 合作,于 1959年通过对企业 200 名工程师和会计师工作满意 情况进行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之后,赫茨伯格 又陆续进行了12次不同对象的调查研究,在《工作与激励》 书中提出了“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政策、福利等 激励因素:如成长、责任、挑战性的工作等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和 工作态度;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存在着霍桑效应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7S结构 structure 结构 strategy 战略 Superordinate goals 最高 目标 staff 人员 systems 制度
素硬 性 要
过 理去 科重 学视 管
skill 技能
style
作风
素软 性 要
现 理在 艺关 术注 管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赫 伯 特 西 蒙
理 查 德 约 翰 逊
彼 得 德 鲁 克
亨 利 明 茨 伯 格
汤 姆 伯 思 斯

·
·
·
·
·
·
·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四、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20世纪80年 代初期) 第一重奏:《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哈佛大学教授R·帕斯卡尔、斯坦福大 学教授A·阿索斯改变过去只看重管理 科学的习惯,开始关注管理艺术。

(二)需要动机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1970年)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创始人。 1943年他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1954年在他出版的《激 励与人格》,又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他把人类 纷繁复杂的需要归结为五大类: ①生理需要: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等。 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的需要等。 ③社交需要:对于友谊、爱情和归属的需要等。 ④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实现个人某种理想和抱负而贡献一切,追 求学术成就、追求某一真理的实现。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 阶段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策 略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跨国兼并重组。 第二步:文化整合。 第三步:本土化。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泰罗的探索 1、古典管理理论简介 在20世纪初,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发起 的科学管理革命导致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古典管 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 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 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 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1、梅奥(1880—1949)原籍澳大利 亚的美国管理学家,主持了著名的 霍桑试验,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 系学说的奠基人。 代表作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945)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 阶段

四、跨国公司资本扩张的文化策略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市场开 放,使外商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 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外销产品。从1994年起, 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长期项目,建立生产 基地,并开始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争取市场份额。在世 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目前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有近400 余家。
马斯洛的五大层次需要
自我 实现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特点 第一,五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下意识的,内在的, 哪一种需要不能满足都会产生激励; 第二,人的需要都是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的; 第三,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总有一个需要支配人 的行动。从优势需要到优势动机,再产生行为。
价值观
习俗和仪式
文化网络 刊物、板 报、宣传 画册等
企业性质、 经营方向、 经营特色、 市场行为, 取决于产品、 顾客、竞争 对手、政府 的影响


5、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 ①效率主义是古典管理最强劲的主旋律。 ②古典管理理论具备了浓郁的经验论、技术论的色彩。 6、古典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①首先是古典管理理论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研 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 范畴之内。 ②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的理解是静态的,没有认识到组织 的本质。 ③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是组织系统的内部,而对企业外 部环境对组织系统的影响考虑得就非常少。
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比较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性管理理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麦格雷戈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1960年在《企业的人性 方面》一书中认为,每个管理人员对下属员工的看法 都有一套假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他把传统的管理假 说概括为 “X”理论,把与此相对立的理论统称为 “Y”理论。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对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广义:指研究人的行为及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学科群。已 确认的学科包括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狭义: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 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动机和人与人、 人与组织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培育第一流的工人 实行标准化工作法 实行计件工资制 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理论 亨利·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 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把企 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六大类, 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的关系,即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与控制 。同时提出了管 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 则 。法约尔的理论阐述了管 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 性 。


第二重奏:《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 迎接日本的挑战》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深谙美、 日文化的背景,进行跨国比较研究,首创Z 型组织文化理论,开辟了企业文化研究的 先河。 威廉·大内把美国的称为A型文化,日本的 称为J型文化,提出Z型组织(认为只有Z型 文化最适合美国,并且兼具日本企业文化 的特点),并把 信任 与 微妙性 、亲密 性详尽地化为Z型组织的文化特征中,认为 这是日本企业腾飞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年,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出版了《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文
呼吁“采取步骤来清理管理理论的 丛林”,摸索穿越“丛林”的路径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孔茨把它们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过后又增至11个学派 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年12月,孔茨的论文《管理理论丛林》将管理理 论分为六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 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数学学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