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年儿童依恋理论.ppt

少年儿童依恋理论.ppt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 “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 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
认知,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 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 人际关系的参照系。 ❖ 鲍尔比 安斯沃斯
认知的依恋理论
❖ 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 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母亲的善意照料是使母 亲成为二级强化物的一个 因素,与母亲的分离则是 儿童焦虑的一个源泉; 依恋方式 最初儿童可能 采取依附、追随的方式来 表现依恋,稍大一些,儿 童则采取更为成熟的方式, 如寻求注意和赞许来表现 依恋。
•依恋对象 从最初指向母亲, 到后来指向其他成人(如老师) , 再逐渐发展到指向同伴。
片面强调了外在强化对依恋 形成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合 理解释所有的依恋现象,比 如一些被严重虐待的儿童身 上也会表现出依恋行为 忽略了依恋形成过程中的社 会性因素,并且过于强调母 亲在依恋形成中的地位,而 忽视了其他抚养者的作用
看到了认知能力在依恋形成 中的作用,但忽略了依恋的 情感内涵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依恋具有生物学的基础,是一套 生物学上的本能反应,它是人类长 期进化的结果,其作用在于保护幼 小后代,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安全 感。 ❖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 种先天的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 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依附 等) 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 己各种需要的倾向,同时成人也具 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 恋。
习性学理论 认知理论
揭示了依恋的生物进化根源,强调 了依恋作用的双向性,并运用“内 部工作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 心理机制(最为系统和完整,其整 合性也是最强的)
关注认知能力在依恋中的作用,强 调儿童具备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 依恋产生的前提
不足 精神分析只停留在对依恋现 象的粗略描述水平,未能进 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为了能在自然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正常母婴关系的发展,她计 划在乌干达进行一项对母婴互动的纵向自然研究。她的研究 结果表明了母亲和婴儿之间互动的类型与母亲对婴儿的反应 性水平有关 。
▪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评估婴儿与他们母亲的分离与重聚后 的反应的个体差异,她与同事一起提出了“ 陌 生 情 境 ” 测 验法——为这些儿童创造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场景,当抚 养者与陌生人进入、离开测试场地后,主试对婴儿进行长达 20 分钟的观察,对婴儿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的反应进行观察。
❖ 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 创始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学家
❖ 理论来源 自身经历及培训经历
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A.战前在 Priory Gate 工作对 适应不良儿童的观察和研究 B.《一个两岁儿童到医院》 C.在精神分析培训中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 形成依恋必须具备: ①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人,若缺乏这种能力,
儿童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 生怯生心理; ②必须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认知的依恋理论
❖图式——卡根 卡根设想,婴儿在交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人和物
体的图式。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婴儿会表现 出愉快的情绪;当与原先图式略有不同的刺激物出现时, 会引起婴儿的兴奋、好奇和探索行为;当刺激物与原先 图式差别过大时,则引起婴儿的害怕。婴儿在 6~9 个 月时已形成对抚养者的专门图式,因此产生了特定的依 恋。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强调早期经验和喂养方式在依恋 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的依恋实质上是母亲满足其 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 母亲反复与儿童的生理需要满足 (如喂食、换尿布等) 相联系,减 少了儿童的基本内驱力,于是母 亲的在场、微笑和声音获得了二 级强化的性质,母亲就成了儿童 依恋的对象。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安斯沃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格 伦代尔(1913.12——1999.03), 逝于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市。 获得过很多奖项,发表了很多著 作,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有1965 年与鲍尔比一起合编的《儿童照 顾和爱的发展》,1967 年编撰的 《乌干达的婴儿》和 1978年的 《依恋的类型》。她对心理学领 域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情感 依恋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几种依恋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理论
评价
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探讨了依 精神分析理论 恋的起源和本质,认为儿童早期的
依恋性质将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人
际关系,这些思想为依恋的后继研 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了依恋的强化机制,认为依恋 本质上是与需要满足相联系的二级 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为,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 依恋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研究
依恋 attachment
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认知的依恋理论
依恋的概念
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 恋人、挚友之间都存在依恋,但亲子间的依恋是其主要形 式。
狭义的理解
狭义的依恋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亲)之间建立 的情感联结状态,表现为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 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如恐惧感, 可见依恋对象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安全感,它是亲子关系稳 固的标志。
▪ 以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为基础,安斯沃斯将婴 儿 分 成 了 三 大 类 和 八 个 亚类:A 型:焦虑 - 回避型依恋。B 型:安全型依恋。大约占 70%。C 型:焦虑 - 反抗型依恋。
Thank you!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