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 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照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思解考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 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它会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
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投射到其他与其发生亲密 关系的人身上的
婴儿成人依恋对比
思考
低: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自我认知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 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 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回避型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回避型
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 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 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 拒绝和欺骗。 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依恋具有 本能性
依恋具有 遗传性
婴儿需要被保护、养育才能生存 成年人类需要保护和养育婴儿 才能延续基因
可爱,亲近行为 爬向母亲,哭喊,搜寻 思考
接触产生愉悦
接触
幼猴会依恋于软布做的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
铁丝
软布
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 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
幼猴发现害怕的事物时, 会跑向软布母猴,
高: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 及时响应、关注自己,忧虑分离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感 情中“贪婪”“妒忌”。渴望亲密
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低:更乐意与 别人亲密、 在依赖别人和 让别人依赖自 己时更有安全 感 亲密关系中感 到舒心和轻松
安全型:对亲密关 系和相互依赖安心 并且积极寻求,乐
婴儿-照看者
成人恋爱伴侣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 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接触
思考
依恋分类
依恋相关焦虑: 忧虑被弃
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 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 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 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 标志。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 、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 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 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 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 和让别人依赖自己。
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 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 上与自己过于亲近。无论我们 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 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 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 件好事。
依恋理论详解
目录
一:依恋概念
1.人类天生有依恋的需要 2.接触产生最初的母子依恋 3.依附通过发出信息来建立
二.儿童依恋理论
1.儿童依恋类型的差异分类 2.依恋行为系统 3.依恋策略 4.儿童依恋到成人:内部工作模式
三:成人依恋
1.成人依恋与儿童依恋的关系 2.简单问卷,维度区分依恋类型 4.成人依恋类型的差异分类:安全性,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5.依恋传递,多重依恋,安全行为,伴侣选择,稳定性研究 6.三个内在结论 7.依恋带来的启示,如何改变依恋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 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 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以被爱。
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
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它的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
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
观,好交际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 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
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密 关系,冷淡,独立,高冷, 神秘,不担心被拒绝,但
却不喜欢亲密接触
依恋相关回避: 回避亲密
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 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
高:不愿依赖 别人或向别人 开放。 与伴侣亲密接 触时烦躁不安
回避型21%
当母亲离去时,表示强烈反抗 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焦虑矛盾型 14%
中高水平的寻求亲近、回避和反抗的结合 出现一些矛盾的行为,恐惧,无目的,无连续,无组织性,无方向性,异常动作。 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
混乱型 4%
思考
依恋行为系统
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是
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 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 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他接受我吗
他关注我吗
用眼睛搜寻,主动跟随,呼
否
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
去
是
否
会体验到焦虑,并表现出各
种依恋行为
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
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 近水平
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疲力竭等不愉快体验,长 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者母亲 “失踪” 孩子会无助,失望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