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讲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正式版)
第五讲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正式版)
4、新政激发矛盾(1901-1905)
(1)清末新政的内容 经济上:提倡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文化上:采取废八股、停科举、设立学堂、 提倡出国留学。
军事上:改革军制,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 防勇,仿照西法编练新军。
(2)新政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 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 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光绪朝东华录》
基督徒革命家 出名之谜: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 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 事件。 “孙逸仙”成为与封建暴政作坚决斗争的 英雄,一下子便成为社会舆论和公众注目 的对象。
传奇爱情:白发红颜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 一岁多的宋庆龄 1913年8月在横滨宋长成后首次会晤她 所仰慕的革命家。 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 庆龄做了孙中山的秘书。 孙:“不,如能与她结婚, 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
民生主义
内容:“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 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 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局限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 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 求。
三民主义之发展
民族主义:从排满、五族共和到反帝、 各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从共和到政权为平民所有, 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从平均地权到节制资本、耕 者有其田
2、在义和团一事上处置不当,造成重大 恶果。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 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 华势力。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3、在民族危机面前懦弱无能。
八国联军侵华后俄国拒不从东北撤军, 1903年中国人掀起拒俄运动,遭到清政府 压制;清政府还阻止在日留学生的拒俄运 动;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宣布 在日俄战争中“中立”。 第五讲\日俄战 争.AVI
孙中山:《上李鸿章 书》:“欧洲富强之 本,不尽在于船坚炮 利、垒固兵强,而在 于人能尽其才,地能 尽其力,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此四事 者,富强之大经,治 国之大本也”。
革命运动逐渐得到认可
1895年广州起义:“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1900年惠州起义“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 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 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孙中山选集》
唐才常,长沙府浏阳人,自
立军首领。1895年与谭嗣同等 在浏阳办算学馆,被称“浏阳 二杰”。 1887-1898年在长沙 编辑《湘报》和《湘学报》, 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主张厂矿完全由私人资本经营, 反对官商垄断,还亲自在家乡 主持开办锑矿、煤矿。戊戌政 变后逃亡日本,旋回国组织正 气会,筹组自立军。1900年举 唐才常(1867-1900) 事失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
四大民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革命生涯:四十年奋斗
1895年发起组织兴中会 1912年创建民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4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3年联俄联共,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 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AVI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 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 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 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 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 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 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 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 要把这个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 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 权,便是政府权。”
马克思:阶级斗争,是社会病理学家 孙中山:求生愿望,是社会生理学家
“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 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段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 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 病症。”
他说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倒果为因” “只见 到社会进化的毛病,没有见到社会进化的原理。”
革命话语同样充斥了20世纪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文化大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马克思: 社会形态 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 这是普遍规律。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 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从而用先进的社会制度 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 的发展。
“革命不是请客吃 饭,不是做文章, 不是绘画绣花,不 能那样雅致,那样 从容不迫,文质彬 彬,那样温良恭俭 让。革命是暴动, 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暴烈的 行动。”
民族主义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 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 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局限性: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 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 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民权主义 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 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 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 证。
“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 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 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 目,讨讨洋人的欢心罢了;不但没有放了 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辛亥革命》(二)
三、革命领袖孙中山
1、孙中山的传奇一生
英文名:Sun Yatsen(1866—1925),名 文,字逸仙,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广东省 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孙文流亡日本时 曾化名中山樵,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
2、思想体系
民生史观 知难行易 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 革命三期
(1)民生史观
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孙中山对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有一个 自己的独到看法,三句话。第一句话, 民生、老百姓的生活,人类的生存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又是历史发展 的核心问题,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生活分 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 等级)第三句话,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变 化的总原因。 —— 杨天石
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命发展为 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杨天石:孙中山的三大功
第一大功:创立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第二大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 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变革
第三大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 为1926到1927年的北伐战争打下了基础
3、不同方式的选择
改良的社会成本,比革命要经济 得多。社会矛盾深重之时,应当 及早改良;若昧于既得利益,致 改良或改革太慢或失败,则革命 随时可能发生。社会危机到了最 后关头,必然发生革命。 革命是时代的选择
二、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至令人厌弃的地步 1、中断维新,拒绝进步,导致维新人士趋 向革命 由维新转向革命的代表人物:蔡元培 章太炎 唐才常 孙中山
(3)新政培植了反对自己的力量
科举制度改革,割断了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依附; 编练新军,培养了反对自己的武装力量; 奖励工商业长远看是培养了埋葬自己的新阶级; 派出留学生,引进了革命思潮; 政治制度改革的后果使立宪派极度失望,转而附 和革命。 试图发展铁路,却激发路权矛盾,引起保路运动, 终于促成革命的爆发。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 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 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 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 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 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 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 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4)五权宪法
权能分治学说: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
“政权”(或者“民权”)和“治权” 两部分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 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 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 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 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 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 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一、楔子:关于革命的思考
1、关于革命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 彖辞》 革·
从秦帝国的公元前221年到1920年的2141年间, 中国共有160次国家规模的内乱,战乱所费的时间 达896年。也就是说,每3年就有一年生活在战乱之 中。
一部中国历史被有些人戏称为“相砍史”
7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 母乘轮船赴夏威夷, “沧海之阔,轮舟之 奇”。 “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修读 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 1883年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 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1915年10月的一个夜晚,宋在女佣的帮助下,爬 窗逃走,来到日本,在律师和田家中办理结婚手 续,孙49岁,宋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