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稿六步
在朗读中,从书面文字到有声语言的符号转换并不仅仅是文字和语音的简单对应。
这就要求朗读者在朗读之前,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只有做到正确解读朗读文本、准确把握朗读目的、清晰定位朗读对象,才能熟练运用朗读技巧、顺利实现朗读任务。
一、准确解读朗读文本
解读文本,就是传统朗读学及播音学所说的“备稿”,即准备稿件。
备稿是为了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掌握朗读内容;备稿是为了更好的“形之于声,及于受众”。
朗读者要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清晰、准确、生动、感人的有声语言,必须深入到朗读文本中去,运用文本细读法,从形式到内容,正确解读文本。
在朗读前,对朗读文本既要做宏观上的把握,也要做中观上的分析,还要做微观上的细读。
(一)“备稿六步”
朗读初学者要会运用“备稿六步”法,这六个步骤是: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确定基调。
其中,划分层次、概括主题、分清主次是从微观上解读文本;联系背景、明确目的、确定基调是从宏观上解读文本。
这六步是朗读练习的阶梯,也是朗读艺术的基本功,不能当做是草草了事的过场。
1.划分层次
层次是指文本的布局和结构。
层次是对自然段的进一步整理,是对自然段的归并和划分。
归并,就是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归并为一个部分。
划分,是指在一个自然段里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句子划分为较小的层次。
可以按照文本的逻辑结构来划分层次;也可以按照文本的情感线索来划分层次,但是,逻辑的划分要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
归并、划分完层次,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段落大意。
2.概括主题
主题,就是文本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概括要切中题旨,言简意赅。
不同类型的文本概括主题的方式也不同,比如,记叙文的主题是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中提炼出来;议论文的主题是文本的中心论点,是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中分析出来;说明文的主题是从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中总结出来的。
3.联系背景
文本的背景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轴上去综合分析,既包含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即历史背景,也包含文本的写作背景,还包含朗读的现实背景即朗读背景。
背景有“上情”和“下情”;“主流”和“支流”之分。
“上情”是指与文本有关的现实背景;“下情”是指与朗读背景有关的现实背景。
“主流”是指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要倡导的前进方向、要称赞的成绩、要颂扬的美好的事物等;“支流”是指要贬斥的时代阴暗面、要遏制的丑陋事物、要揭露的问题等。
联系背景要有针对性,不可漫无边际、牵强附会。
4.明确目的
朗读的目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本的创作目的,即文本的主思想情感、创作题旨;二是指朗读者的朗读目的,即朗读者的现实目的,所要实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要遵从的倡导方向,回答“为什么读”。
朗读的目的带有统帅全篇的纲领性和提挈全篇的指导性。
因此,在确定朗读目的时,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远离文本题旨,误读文本思想感情,另起炉灶。
5.分清主次
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是落实朗读目的的重要保证。
分清主次,首先要抓住重点,重点一般是文本中直接表现主题、体现目的、抒发感情、感染听众的地方。
落实朗读目的,从大单
位讲,要抓重点部分、重点层次、重点段落;从小单位讲,要抓住重点小层次、重点句子,这两方面不可偏废。
找到重点,还要处理好主次关系、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主次轻重在朗读中的表达要和谐统一。
6.确定基调
基调是指文本总的感情色彩、分量、态度倾向。
基调不是指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不是声音的高低。
每一个文本都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或高亢、或低沉;或昂扬、或凝重;或明快、或舒缓;或紧张、或风趣等,基调是朗读时感情色彩的一种综合体现。
基调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即作品本身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
把握好朗读基调要做到:一是基调准确、语态鲜明。
既要符合文本精神实质的要求,也要符合作者写作目的的需要而应秉持的主体的态度;二是朗读的基调既完整统一而又富于变化。
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要朝着一个方向,不能中途转向。
在确定了主基调后,还应在表达中将其发展变化体现出来,基调的统一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难以想象的抉择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洲的一个伐木工人。
一天早晨巴尼像平时一样驾着吉普车去森林干活。
由于下过一场暴雨,路上到处坑坑洼洼。
好不容易把车开到路的尽头。
他走下车,拿了斧子和电锯,朝着林子深处又走了大约两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决定把一棵直径超过两英尺的松树锯倒。
出人意料的是:松树倒下时,上端猛地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松树弯成了一张弓,旋即又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巴尼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
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是办不到。
腿给压得死死的,一点也动弹不得。
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们下工后发现他不见了再来找他的话,很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他只能靠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
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
巴尼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完了。
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
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
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电锯开始锯树。
但他发现,由于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那么他只能束手待毙了。
左思右想,巴尼终于认定,只有唯—一条路可走了。
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
巴尼把断腿简单包扎了一下,他决定爬回去。
一路上巴尼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宁要活着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