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汇报稿2019.3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汇报稿2019.3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设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匹配程度)。

它包括目标指引下的三层含义:一是教-学一致性;二是教-评一致性;三是评-学一致性,这三个因素两两存在一致性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所有涵义。

右边这个图形是教-学-评三因素理论模型。

“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期相关研究已经给课堂带来了相应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到走向核心引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

所以,我们必须走到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中来,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简单的说,“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评价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即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价,也是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设计评价任务: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3)如何根据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更安全到那里?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了,在边教、边学、边评价的过程中,对教与学的信息进行收集、判断并不断改进,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不论一课时,还是一单元,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

课程标准是“目标确定”“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学生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的确定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再如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来确定。

目标确定的依据1是:教材分析。

同样,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节,是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探究“移项”并如何应用“移项”、方程系数化为1等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同时也为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奠定相应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本节的难点是对“移项”的探究和应用,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教材分析的主要关注点有:(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掘本节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2)理解教材中例题、习题等编排思路,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生、应用过程,提炼教学方法、技巧。

(3)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析然后提炼加工,分析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目标确定的依据2是: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简单的变形,同时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要想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除了要熟练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外,对“移项”的探究、理解及应用是关键,对初一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应针对“移项”的发生、生成和应用过程进行重点探究学习,同时应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重点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技巧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情分析的主要关注点有:(1)学生在此之前以学会了什么?(2)要想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做什么?(3)本节对学生来说困难点或障碍点是什么?目标确定的依据3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叙写,首先要进行课标研读。

比如,七年级“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课标的基本要求是: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然后要分四步进行目标的叙写: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形成剖析图;写出学习目标。

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

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

如说出、分析、比较等.“探究”:通过具体探究,理解移项法则和将方程的系数化1。

“训练”:通过典题训练,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能应用。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第四步,写出学习目标.鉴于以上原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条陈述(或通过目标叙写)表述为以下三点:(1)通过对方程变形的探究和训练,理解移项法则,并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变形。

(2)通过具体的系数化1的专项训练,知道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1,明白其变形依据。

(3)通过典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知道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方程的转化过程,运算时要细致、认真。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或确定对大家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教学评一致性”下的评价任务的设计却与我们通常教学设计的流程有所区别。

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进行评价”。

而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案的设计流程,为了确保证据的“有效”,它把评价任务前置,放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即“先撰写学习目标,再围绕目标确定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教学过程”。

所以我这里就如何设计评价任务做简要的解读。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性、评价性项目(学习任务)。

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纸笔测试,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二是表现性评价,如师生问答、展示、表演、实验、调查等。

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关注几个点:(一)明确设计顺序,它与通常的教学设计不同,它一般是将任务前置,放到教学流程的前面,即“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过程”,采用的是逆向设计的路径;(二)与目标的一致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评价任务,进而搜集评价信息,应用评价信息,它贯穿教学全程,甚至也可延伸到课后。

(三)描述清晰可执行,评价任务不是学习目标,它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以确保“做的怎样,设计时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我做什么”“要我怎么做”。

教师语言要清晰明白,不要用“学会”“能”之类的词语,教师可以提供样例或进行必要的示范。

(四)任务方式多样性,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可以多角度设计不同评价任务,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或形式的评价任务,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从以上几点我们能看出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1)学习目标是说做的结果,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评价任务是说“做”——怎样做,做什么,也就是前面说的“可操作性。

”(2)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过程,要清晰,要可执行,要让生生明白“到哪里去”“怎么去”.比如,学习目标: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变形;具体的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对具体的方程进行“移项”变形。

评价任务有的是检测、评价某一个学习目标,有的是检测、评价两个以上学习目标包括的知识点或能力点,通常采用“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法进行分层设计:(一)“一对一”设计法:即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效率高。

(二)“多对一”设计法:即多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或评价一个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或能力点。

其特点是集中度高,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三)“一对多”设计法:即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或评价两个及两个以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或能力点。

其特点是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有较高的要求。

这里同样我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体实例进行简要解读:针对目标1:通过对方程变形的探究和训练,理解移项法则,并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变形。

根据“移项”的发生、发展、应用分层设计三个评价任务:(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

(2)观察上述变形过程,说出移项的依据,总结出移项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相应的变形。

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评价任务都是为了评价、检测目标1的匹配度,是“一对一”设计法。

另一方面,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都是为了检测、评价目标1的匹配度,是“多对一”设计法。

这3个评价任务分别是是探究→理解→应用的层次,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便于学生理解“移项”。

针对目标2:通过具体的系数化1的专项训练,知道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1,明白其变形依据。

以“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为主题,分层设计3个评价任务:(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

(2)总结系数化1的方法,说明其变形的依据。

(3)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

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评价任务都是为了评价、检测目标2的匹配度,是“一对一”设计法。

另一方面,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也都是为了检测、评价目标2的匹配度,是“多对一”设计法。

这3个评价任务分别是探究→理解→应用的层次,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将方程的系数化1”。

针对目标3:通过典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知道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方程的转化过程,运算时要细致、认真。

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作为重点内容分层设计3个评价任务:(1)应用所学知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总结出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说出应注意的问题。

(3)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每个评价任务都是为了评价、检测目标3的匹配度,是“一对一”设计法。

另一方面,目标三的综合性较强,也包含了前面两个学习目标,这3个评价任务实际上也检测、评价目标1、目标2的匹配度,是“一对多”设计法。

这3个任务一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主,属于应用层次,综合性较强,对学生要求较高,是本节课的中心。

(三)教学活动(执行评价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是基于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任务,然后教学活动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对评价任务的具体执行。

其基本流程是:第一,明确评价任务。

考虑怎样呈现评价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

第二,执行评价任务。

考虑怎样组织学习活动,怎样组织学习活动,需要哪些素材,设计哪些问题、活动,考虑过程、时间的把控等等,以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交流学习情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馈,要考虑怎样组织交流,怎样对学习信息进行反馈、指导或补充等。

要想确保教学活动与目标、评价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展开评价任务,注重获取(收集)或优化评价信息,并合理利用(处理)评价信息。

评价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有:从学生的“说”中获得;从学生的“写”中获得;看学生的表现,比如动作,表情,任务与检测完成情况等;看学生的作业或学习成果。

同样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解读:针对目标一中的这3个评价任务,分别围绕“移项”的探究、发现总结、应用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学习及典题练习为主,教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为辅,进一步保持与目标1的一致性。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一)引导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具体执行评价任务1;教学活动(二)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示范讲解为辅,主要探究“移项”的发生、发展,具体执行评价任务2;活动(三)以应用练习为主,主要为落实对移项的应用,具体执行评价任务3,三个活动都是落实达成学习目标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