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涂片制备染色及白细胞形态(ZCG)

血涂片制备染色及白细胞形态(ZCG)

2.使用玻片:只能手持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 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注 意 事 项 推片
3.良好的血涂片,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分 布均匀,边缘整齐, 两侧留有空隙。
血滴越大,角度越大,速度越大,血膜越厚。
4.血涂片干透后方可染色,否则染色过程中 血膜容易脱落。血涂片制好后最好立即固定 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试剂:瑞吉氏染液、磷酸盐缓冲液、香柏油、 乙醇-乙醚溶液。
标本:抗凝血。
1. 血 涂 片 制 备
血液充分抗凝。
微量吸管虹吸取血7-8μl,置 血滴于载玻片一端。
左手持载玻片,右手持推片, 将推片置血滴前方,向后移 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滴沿推 片边缘展开成线状。
血涂片制备
推片 血液
载玻片
一张满意的血涂片应厚薄匀
注 意 事 项 染色
5.PH值影响细胞染色,配制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 液必须用缓冲液,近中性水冲洗,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 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 液越淡、室温越低、细胞越多,染色时间越长或适当增 加染液量。
7.染液不可过少,以防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涂片上难 冲洗干净。流水冲去染液,不能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沉 着于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宜过久,以防脱色。



将推片匀速向前,勿停顿。涂 片的厚薄取决于速度和角度。
涂片干燥后用铅笔在血涂片的头
部写上姓名和编号
B 123
李 四
2. 血 涂 片 染 色
涂片干燥后加瑞氏染色Ⅰ液58滴覆盖整个血膜1分钟
再加瑞氏染色Ⅱ液5-8滴,Ⅰ 液和Ⅱ液充分混匀静置5分钟
直接在无血膜处 流水冲洗3-5分钟
123
血涂片干燥后用油镜分 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浆中有灰蓝色粉尘样颗粒。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成 深紫色。周围细胞质嗜碱性,染成淡蓝。
大淋巴细胞:较大,核圆形。直径11-15 μm 。
红细胞
淡红色,无核的 圆形细胞,因红 细胞为双凹形, 故边缘部分染色 较深,中心较浅, 直径6-9μm。
作业
1. 6种白细胞形态绘图。 2.本次实验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李 四
3. 血涂片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细胞分布情况 油镜下分类计数:体尾交界处。 油镜分类时应按一定走向,不要重复计数。
李 四
12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 10-15μm。 胞浆:胞质量丰富,充满浅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核形不一,呈S形、U形等,核色质粗糙成块。
血涂片制备、染色 及白细胞形态观察
医学检验系
实验内容
1.血涂片制备 2.血涂片染色 3.正常白细胞形态观察
目的: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瑞吉氏染色方 法,观察正常白细胞形态。
染色原理:根据不同种类细胞及细胞的不同成分 ,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而使各种细胞呈现各自的特点。
器材:载玻片、推片、染架、吸耳球、显微镜、 微量吸管、拭镜纸。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3-5叶。
嗜酸性粒细胞
略大于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 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桔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
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 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 染成淡蓝色。
单核细胞
血小板
形状不规则,一般呈圆形,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 无细胞核,有质膜。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注 意 事 项 玻片
1.玻片清洗:新玻片常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 清洗液或10%盐酸浸泡24h,然后再彻底清洗。用 过的玻片可放入适量肥皂水煮沸20min,再用热 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自来水反复冲洗,必要时 再置95%乙醇中浸泡1h,然后擦干或烤干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