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与文明 课程笔记整理

犯罪与文明 课程笔记整理

犯罪与文明课程笔记整理前言文明社会中的犯罪现象第一部分什么是犯罪第一节犯罪学中的犯罪(广义犯罪)第二节刑法学中的犯罪(狭义犯罪)第三节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第二部分为什么会犯罪第一节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第二节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第三部分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第一节犯罪现象的各种学说第二节树立正确的犯罪现象观第四部分如何控制犯罪第一节犯罪的刑罚控制第二节犯罪的社会控制第三节犯罪的个体控制第四节犯罪的情境控制结语文明社会中的刑事政策选择第一部分什么是犯罪第一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定义犯罪学中的犯罪(广义上的犯罪),指的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二.范围1.刑法中的犯罪(10章,400多个罪名)2.刑法以外的罪名:例如,自杀、通奸、卖淫、吸毒、鸡奸、同性恋、乱伦、一般违法行为等。

第二节.刑法学中的犯罪一.理论1.首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这是人权保障之要求1997年《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犯罪定义刑法中的犯罪(狭义上的犯罪),指的是违反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 犯罪构成(1)犯罪构成定义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犯罪构成四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4. 正当化事由(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5. 犯罪形态(1)犯罪未完成形态(2)共同犯罪二.具体犯罪1.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3)过失致人死亡罪(4)强奸罪(5)拐卖妇女、儿童罪(6)绑架罪(7)非法拘禁罪2. 侵犯财产犯罪(1)抢劫罪(2)盗窃罪(3)诈骗罪(4)抢夺罪(5)敲诈勒索罪(6)侵占罪(7)故意毁坏财物罪3. 危害公共安全罪(1)爆炸罪(2)放火罪(3)投放危险物质罪(4)交通肇事罪4. 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1)妨碍公务罪(2)招摇撞骗罪(3)贩卖毒品罪(4)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5)组织卖淫罪(6)赌博罪5. 贪污贿赂罪(1)贪污罪(2)受贿罪(3)挪用公款罪第四节.犯罪与非犯罪化P6-9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定义犯罪化:将更多的犯罪学中的犯罪入刑法非犯罪化:将更多刑法中的轻微犯罪从刑法中剥离出来二、世界与中国刑法发展趋势无被害人犯罪1.定义无直接受害者的犯罪除了违法者本人是受害者外,别无其他直接受害者,其行为不直接侵犯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2.罪名赌博、吸毒、酗酒、高利贷、安乐死、自杀、流浪、重婚、通奸、乱伦、同性恋、婚前性行为、避孕、堕胎、猥亵、鸡奸、色情、卖淫等。

3.特点(1)犯罪人数多(2)犯罪难以控制(3)查出成本大(4)犯罪界限难以界定4.非犯罪化的原因P8例:卖淫行为的控制模式;赌博行为的控制模式5.我国非犯罪化建议P9第二节.刑法学中的犯罪·理论第一章犯罪定义第一节刑法学中的犯罪定义1.定义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的三个特征P10(1)社会危害性从微观上看:一是行为侵犯的客体。

二是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三是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

四是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3.犯罪定义与犯罪成立的关系概述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第一章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犯罪构成的特征(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二)犯罪构成是对犯罪性质和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三)犯罪构成是刑法加以规定的二. 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要件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要件三. 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的关系P11犯罪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的问题,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是确定犯罪的总标准,是对犯罪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

犯罪构成则是进一步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其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其所要解决的是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规格问题,是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具体标准。

第二节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权利、权力)。

侵害包括已经带来危害或可能带来危害三.犯罪客体的分类(1)一般客体(2)同类客体(3)直接客体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P12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等。

在这些要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是一切犯罪构成要件的核心要件;危害结果是大多数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则只是某些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二. 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特征(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者动作,包括积极活动与消极活动,不包括思想犯。

(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无意识的举动被排除在危害行为之外。

(3)危害行为必须是在客观上侵害或者威胁了社会关系的行为,故正当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被排除在危害行为之外。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1)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2)不作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成立不作为犯的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

(见死不救罪支持:我支持“见死不救罪”入刑,理由如下:1、见死不救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是危及法律应当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及社会稳定,而这些属于刑法管辖及必需保障的范围。

详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对社会道德的反哺。

而《刑法》是社会防卫的最后一道底线,现阶段之所以应当动用刑法,是看在现下中国人情冷漠、道德底线眼看失守,如“小悦悦”、“手牵绑尸绳”等案例,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而是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危及应当保护的社会关系,这是《刑法》职责范围内应当保护维护的,用刑法的手段加以规范和威慑,能在社会道德最危急的时刻在较短期内恢复到一定水平,而这是现在社会急切需要的2、见死不救罪能够找到确定且合乎逻辑的犯罪四要件,且与现阶段“不作为犯犯”中定“故意杀人罪”的罪刑订量不同,有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纯正不作为罪”的理由和必要。

详述: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的,为该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此罪中一般指个体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犯罪客观方面:在目睹身边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危及生命)的个体,或受到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危及生命)的个体的求助,不对此个体实行救助或不为此个体寻求帮助,并最终导致了该个体的死亡或严重受伤。

(这里我根据自己的见解界定了“见死不救”,并满足刑法“结果犯”的原则)犯罪主体:有以上客观行为的个体犯罪主观方面:在目睹危机状态下的个体或被寻求帮助时,明知在不受救助的情况下其可能或必然会遭受严重后果,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帮助且不对第三方构成伤害,仍然选择不予帮助和理睬。

定罪量刑:与现在不作为犯罪中的“故意杀人罪”不同,罪刑要轻于“故意杀人罪”,因非其行为直接导致受害人处于危急状态。

3、通过《刑法》严厉的导向性,使得社会风气自觉向着符合道德、符合正常社会关系维持的方向优化。

详述:这里可以参照“醉驾入刑”的案例,并没有特别重的刑罚,但是自从其入刑以来,全国醉酒驾车率及醉酒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直线下降。

其实“见死不救罪”入刑的意义也不在于刑罚有多么严厉,而是表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很严重的危害社会正常关系的“罪”,向大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是刑罚所规定的雷池,不能触犯,让大众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不做这种行为。

4、用见死不救罪的法律化对施救者和被救者(特别是寻求帮助者)构成双向规范,防止有“假摔”“敲竹杠”等危害社会信任(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行为,避免道德规范社会行为时形而上的缺点。

详述:由于《刑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最为严厉和严重的法律本身对其中条款的客观要求,“见死不救罪”入刑,这项罪名本身将会被做出科学、全面的界定和解释,所以其不仅是对不施救者的惩罚,更是对积极施救者的保护,通过将这种行为法律化,走正当规范程序,让不救人的人被震慑,让救人的人放心地帮助他人。

5、根据国外先进法治国家和良好人权状态国家的经验。

以法国为例,法国《刑法典》第223条第6款中明确规定了“见死不救罪”以及其特征和处罚方式。

同时,在“见死不救罪”中还规范地为“好人”提供了保障。

法国《刑法典》第122条第7款明确指出:“如果行为人采取了与危险情况相适应的措施,这一行为将得到刑事上的免责。

”6、我还想加一条,虽然不能算是理由,算是一种建议吧:“见死不救罪”入刑并不代表它将一直作为一种罪永远存在下去,待到我们和一切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一样,有良好规范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见死不救”已经减少到不能威胁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时,这项刑事罪名可以被移出刑法。

当然我也同意很多人所言“见死不救罪”在执行和设置方面有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我们应当将这项罪名入刑。

我不支持增设见死不救罪。

理由如下:一、见死不救到底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是由对象所决定的。

从犯罪主体上看,对于处于特定职位,履行特定职务的人而言,见死必救原本就是一种法律义务,因而见死不救罪是合理的;但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见死必救原本就只是一种道德义务,所以见死不救罪是值得商榷的。

道德本应是法律的上限,但见死不救罪一旦入刑,便成为对所有社会公众强制性的要求,便成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制定法律,以法律制约道德,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二、假设见死不救罪成立,则见死不救罪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犯罪,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就是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的义务。

然而,当行为人履行义务面临一定危险时,法律不可能强求行为人不顾一切去见义勇为,那么“能够”与“不能够”的界限是什么呢?“救”与“不救”的界限又在哪里呢?法律显然不可能做出明确界定。

如果立法的界限过于模糊,那么在司法实践中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滋生腐败,造成司法的不公平。

三、见死不救罪是否入刑,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