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1

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1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10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75分)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下图为湖南省举行公祭舜帝大典盛况。

湖南省省长与各界人士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 C.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4.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

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姓贵族 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 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5.《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6.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

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

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春秋争霸战争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统一条件已成熟7.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A.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C.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D.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8.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9.《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节度使制度 D.郡县制12.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监察制度1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5.“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7.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租佃制的发展18.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的格言。

这句格言说明了科举制()A.其人才选拔标准仍无法摆脱“门第”束缚B.因其人才选拔方式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C.助长了追求功名的不良社会风气D.养成了知识分子不务实际的学风19.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0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21.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2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3.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2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5.“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文中的“内授”是指()A.宰相的意见B.皇帝的命令C.内阁首辅的主张D.翰林大学士的批答26.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2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28.“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

”上文表明明朝内阁的设立()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2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3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二、材料解析题(25分)3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史记》中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宋史》中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请回答:(1)结合史实,说明“汉”对“秦”制以及“宋”对“唐”制的继承与发展情况。

(12分)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汉高祖建汉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什么教训?(2分)请你结合具体史实对材料中所体现的汉代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4分)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3)请回答:明太祖朱元璋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什么教训?(2分)你同意材料中明太祖的看法吗?请进行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A D D D CB B D A A 11121314151617181920A C D A CB AC CD 21222324252627282930D B C C B A A A B D31.(1)汉朝:继承——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发展——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中朝制度。

(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宋朝:继承——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设“二府三司制”,建禁军,派文臣做知州管行政,转运使管财政,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2)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2分)评价:分封制的恢复,在建汉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汉初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发生了“七国之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