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
1.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A .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 .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 .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 . 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2.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 . 河南、河北B . 湖南、湖北C . 山东、山西D . 广东、广西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A . 分封制B . 宗法制C . 郡县制D . 世袭制4.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 .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 .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 .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 .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5.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 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D .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6.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7.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8.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A .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 .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C .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 . 分封制遭到破坏9.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
秦王政的做法()A .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B .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C .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D .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10.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 .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 .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1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 . 主张分封制B . 主张郡县制C . 反对中央集权D . 主张中央集权12. 长城、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长城和隋运河的修建过程在政治上突出体现()A . 专制主义的消极性B . 中央集权的积极性C . 官僚制度的消极性D . 皇权专制的积极性1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 制度法令的统一D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4.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 秦朝B . 西汉C . 南北朝D . 唐朝15.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 皇位世袭B . 皇帝独尊C . 君权神授D . 家天下16.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为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
A . 设置中外朝B . 杯酒释兵权C . 诛杀异姓王D . 实行推恩令17.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A .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 .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 .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 .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18.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9.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 体现三省分权制B .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0.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 . 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 . 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 .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 .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21.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
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 . 中书省B . 门下C . 尚书省D . 参知政事22.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之一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下列各项中,通过分割宰相财政权来强化皇权的官职是()A . 秦朝的御史大夫B . 唐朝的中书令C . 明朝的户部尚书D . 宋朝的三司使23.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 秦代B . 汉代C . 唐代D . 宋代24.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5.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 .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 .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 .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26. 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属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 .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 .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 .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27.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 . 宣政院B . 中书省C . 理藩院D . 行中书省28. 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
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A . 实现了社会公平B . 增加了官员数量C . 加强了中央集权D . 扩大了统治基础29. “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
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A . 加强君主专制B . 提高六部地位C . 限制中书权力D . 给予内阁实权30.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明成祖时采取的措施是()A . 设枢密院B . 设立南书房C . 设置殿阁大学士D . 设立内阁31. 清代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
据此可知,军机处()A . 实际上是清代宰相府B . 办事流程严谨且保密C . 仅是皇帝的辅政机构D . 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32.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 ①②③④B . ①③C . ②④D . ①②④33.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②④34. 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A . 分封制度B . 郡县制度C . 行省制度D . 中央集权制度二、非选择题。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