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2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2


二、后天的社会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文化: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
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 造的社会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
2、社会文化的内容
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
富,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国家 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 习惯、生产力水平、道德、意识形 态等等。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青春期:世界观形成的萌芽,学习将来
要扮演的角色

特点: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唯我主义与自卑之间徘徊
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青年期
:生理上已经成熟,世界观初 步形成,人格发展接近定型,各方面 的知识技能日趋完善,个体生活的范 围更加扩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志于学问) 三十而立 (懂礼仪,说话做事有把握) 四十而不惑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得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 假,判明是非)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能随心所欲,任 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论语》2.4
三、社会化的历程与种类




5、反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或者是传 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 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也称为“文 化反养”。
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问题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为什么在青少年身上表现
明显 ?
四、社会化的方式
基本形式
强制性再社会化 主动性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再社会化
抛弃已有的社会化, 形成新的社会化 方向和内容与原先不 一致 思想、生活方式、行 为模式发生基本的、 急剧的、迅速的改变, 不适应感强烈


继续社会化
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 上发展、提高、完善 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 原先一致 逐渐的、部分的变化,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 行
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系统
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 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
的积极再现过程。

——安德列耶娃[苏]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 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 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社会里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 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的社会环 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 叫做社会化 ——霍兰德[美]
3、同辈群体
由地位、年龄、兴趣、爱
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 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 的非正式群体。
3、同辈群体
同伴是自由组合、自由选择的,有
平等的基础。 成员的兴趣、爱好相近,完全按照 自己的意愿安排活动内容。 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 在许多方面趋同。
同辈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单亲家庭
父母离婚
重组家庭(继父/母家庭)
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
奖赏
惩罚
启发与诱导
模仿与认同
2、学 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系统化
的教育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有独立的地位、 亚文化、价值标准、规范等等,学生 在这个小社会里实践社会生活,为进 入成人世界奠定基础 课堂上所有活动都在人群中进行
二、社会化的内容
文化社会化
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物 质 文 化
精 神 文 化
规范(norm) 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
知识、技能、经验
人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 有不同的人格特征
4、国民性与典型人格

“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 产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 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
——庄泽宣《民族性与教育》(1938)

4、国民性与典型人格


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 点或方式,称为“众趋人格”
——【美】A.英克尔斯《民族性格》(1969)
中国人的国民性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中要完成哪些任务 社会化的过程与方式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化及其含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诱
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想要 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 的事

——E· 弗洛姆[美]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

(三)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
3、社会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4、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使人们接 使个体学会现有的政治制度所接受 受社会的道德标准,并按照公众认可的社 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会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即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 使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 的过程。 个体理解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 意识和精神,按照法律制度调节自己 1、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与之相符行为的规范,按照社会的 行为的过程。 获得某种民族社会意识,使个体尊重自己 2、政治社会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的过程。 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 3、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 自豪。 4、性别角色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5、民族社会化(ethnic socialization)
家庭因素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童年是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 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 关系以家庭为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因素
1、父母养育模式 2、兄弟姐妹 3、家庭结构 4、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
家庭教养方式和气氛
宠爱型: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受到任何挫折。 放任型:父母对子女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管教约束。 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望子成龙心切,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
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 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 式,叫做社会化 ——时蓉华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
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自然人
社会人
(二)社会化的任务
1、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 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 2、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 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 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3、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
3、文化模式的差异
文化模式:
特殊文化模式——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 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文化模式——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 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4、国民性与典型人格
国民性(民族性格):一个民族多数成
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 特质和性格特点。包括国民的政治意识、 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 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是一个国 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
第二章 个体的社会化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过程和方式 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理论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有哪些内容? 2、社会化是怎样进行的?不同因素如何影响社会化进 程? 3、理解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观点 4、如何理解“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有哪些种类? 5、角色行为过程是怎样实现的? 6、什么是“角色冲突”?怎样有效地缓解角色冲突? 7、简述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
常用命令、指责等手段强迫孩子服从,并不试图理解孩子 的能力、兴趣、需要等。 意见,适度满足其要求,并引导孩子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 和决定。
民主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
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宠爱型: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心,情绪
不稳定,自制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1、奖惩——正、负强化 2、模仿 3、认同
主要内容
先天因素——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
一、遗传因素
遗传: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
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 理变化过程。
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一、遗传因素
遗传的决定作用:
1、生理基本特征
2、性别
放任型:不能使孩子养成是非观念,使之缺乏教养,
专制型:性格上较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
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 屈从的性格。 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民主型:多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
兄弟姐妹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排行
同胞的影响
独生子女
(1)同伴的榜样作用 (2)同伴的矫正作用 (3)同伴交往提供社会行为和社会
技能的学习机会
4、大众传播
以报刊、图书、电影、广
播、电视等为工具,面向 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电视对社会化的影响
电视影响的多面性 电视对消闲方式的影响 电视对健康和体形的影响 电视对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电视与攻击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