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缤纷舞曲歌曲:青春友谊圆舞曲(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演唱《青春友谊圆舞曲》,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热情爽朗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圆舞曲风格,三拍子指挥图示和自然大调音阶的基础音乐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式导入课题,激发情趣。
2.先跟范唱自学,教师再教唱。
3.教师要有表情地范唱,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4.分组展示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时,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
6.教学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曲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正确地理合歌曲的思想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三、知识梳理《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学生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因而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先听唱、后学唱、再教唱的学习方法,熟练地、正确地演唱歌曲。
师生的共同讨论、分析了解歌曲的意境: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四、学法指导1.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
如:《送郎当红军》等。
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
2.教师提出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歌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再教唱。
3.指导难点,教师要对弱起小节的范唱,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然后再按本课思考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
4.最后展示汇报,教师激励学生表演。
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教师读解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配合简单的节奏语言为歌曲伴奏。
2.体会歌曲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自学讨论释疑1.自学指导(1)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
如:《送郎当红军》等。
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
(2)板书课题:十送红军(3)播放歌曲的原唱,让学生欣赏。
学生认真听唱、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
(4)反复播放歌曲,学生反复跟唱。
2.教师设问:歌曲有什么特点?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时代背景是什么?哪一句是自己感觉演唱比较困难的?应该有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演唱歌曲?3.小组讨论,解答问题压抑沉重、依恋深情三部分有柔和、圆润的声音,深情略带忧伤的情感演唱4.教师归纳:《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
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
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练习实践互帮1.播放伴奏,学生跟音乐齐唱。
重点要求学生的节奏速度要准确。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齐唱歌曲。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及时纠正。
3.播放伴奏,指导学生声音饱满、激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展示汇报梳理1.分组讨论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2.分组演唱歌曲,看哪一组唱的准确有感情。
3.男女角色演唱歌曲,领唱或齐唱等(五)达标检测评价1.技能演练: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到表演区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教师奖励小红花等方法,激发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2.谈感受(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歌曲,你有什么体会?你收获到了什么?(2)学生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3)教师总结谈话,让学生懂得要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并将其传承发扬。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
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如泣如诉的《十送红军》,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
相传这首歌最初确实是“十送”,但是后来改编成歌曲的时候,为了让演唱更加符合人们的习惯,所以将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
欣赏:溜冰圆舞曲(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欣赏全曲,展开想象,体会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知识链接四.学法指导:1.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
2.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该乐曲所具有的典型的圆舞曲风格。
五.合作学习:1.聆听音乐并随着音乐晃动身体,感受圆舞曲的风格。
2.为乐曲划分段落,分段欣赏,说说情绪是怎样,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
六.课堂小结欣赏:雷鸣闪电波尔卡(第3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感兴趣地聆听乐曲《雷鸣闪电波尔卡》,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音乐上的表现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了解认识“波尔卡”这种舞曲体裁(二)过程与方法先完整聆听歌曲,整体感受乐曲的形象,教师引导讲解,通过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背景,描述音乐的形象。
体验乐曲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感受乐曲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鲜明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对标题音乐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体会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感情,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
2.难点:体会乐曲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及音乐风格。
三、知识梳理奥地利作曲大师、“圆舞曲之王”小约翰。
施特劳斯于1868年写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作品324号),正是对充满生命活力的雷电的热情赞颂,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积极意义方面理解雷电的杰出范例。
施特劳斯创作的这首《雷鸣电闪波尔卡》交响乐曲,成功地运用音乐语言艺术地再现了电闪雷鸣的壮丽和力量,同时又具有波尔卡特有的热情奔放和诙谐风趣。
通过介绍乐曲的音乐背景材料及作者的情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讨论,理会乐曲的音乐形象四、学法指导1.导言引入: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歌曲之王”。
他还创作了大量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
教师简单介绍《雷鸣闪电波尔卡》的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雷鸣闪电波尔卡3.教师介绍作品4.播放乐曲,让学生完整聆听。
提出自学的问题。
5.分段聆听,教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
讨论:乐曲有几部分构成?乐曲的节奏、情绪、风格、主题思想是怎样的?6.最后展示汇报,通过让学生谈联想、论感受活动,感受乐曲的内涵。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乐曲的特点。
通过分析和讨论,理会乐曲的音乐形象,领悟乐曲内涵,整体上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
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教师读解学习目标:1.能够感兴趣地聆听乐曲《雷鸣闪电波尔卡》,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音乐上的表现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了解认识“波尔卡”这种舞曲体裁3.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鲜明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对标题音乐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4分钟)1.导入: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歌曲之王”。
他还创作了大量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
教师简单介绍《雷鸣闪电波尔卡》的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雷鸣闪电波尔卡3.教师介绍作品:久旱不雨、骄阳似火、土地龟裂、河湖干涸、禾苗枯萎、万木凋零,炙热的空气像凝固了似的、让人蹩闷的喘不过气来,对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对于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一句话,长久的干旱对亿万生灵的生存是何等严酷的威胁啊!(略)(三)指导学生欣赏作品(25分钟)1.播放乐曲《雷鸣闪电波尔卡》学生进入意境。
提出问题:乐曲有什么特点?你想象到什么?乐曲的演唱演奏形式是什么吗?(活泼、紧张、热烈)塑造了哪些音乐形象?(学生认真聆听自由发言)人们在欢度节日时遇到电闪雷鸣,却不减舞性兴的情景2.分段聆听,教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
A部非常逼真地表现了耀眼的闪电和隆隆雷声----全曲数次出现这种造型音响,使乐曲具有独特的诙谐情趣,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乐曲的标题。
B部主题旋律平稳流畅,中间插入了一段活泼跳跃的副题,我们可以看到,得到滋润的枯槁大地从闷热焦渴中苏醒过来,第三乐段C是主题再见,基本重复了第一乐段A的第一、第二两个主题旋律。
在这里我们再次听到嘹亮的小号,再次感触到阵阵电闪雷鸣,再次从充满活力的雷鸣电闪中感受到百川奔涌、万物勃发的清新壮阔3.教师归纳(四)检查欣赏效果及课堂小结(8分钟)1.谈感受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聆听乐曲,你有什么体会?你收获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2.教师简介:“波尔卡”,是一种快速的二拍子舞蹈,音乐活泼欢快充满热情,它起源于捷克民间舞蹈,十九世纪中叶起流行欧洲。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等许多世界著名大师都写有很多波尔卡舞曲以及波尔卡风格的音乐作品。
约翰。
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四十余首波尔卡舞曲;在世界各地音乐厅,他的《雷鸣电闪波尔卡》、《闲聊波尔卡》、《拨弦波尔卡》、《啤酒节波尔卡》等乐曲,都是备受欢迎、久演不衰的经典曲。
欣赏:蓝色的探戈(第4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欣赏《蓝色的探戈》,体会音乐中表现的情绪和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了解认识认识“探戈”这种舞曲体裁(二)过程与方法先完整聆听歌曲,整体感受乐曲的形象,教师引导讲解,通过让学生了解乐曲的背景,描述音乐的形象。
体验乐曲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感受乐曲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国外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体会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感情,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
2.难点:体会乐曲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及音乐风格。
三、知识梳理《蓝色的探戈》作于1951年,是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
19世纪末,在美国南方的黑人中流传着一种速度缓慢的“哀歌”(也有人称其为“怨曲”),人们称之为“布鲁斯”(Blues)。
布鲁斯的内容主要是表达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的痛苦、忧郁、哀伤的心情的。
在英语中“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也有忧郁、沮丧的意思。
但《蓝色的探戈》并不意味着带有忧郁、沮丧的音乐情绪,而是因为它使用了带有黑人音乐风格的布鲁斯音阶。
通过介绍乐曲的音乐背景材料及作者的情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讨论,理会乐曲的音乐形象四、学法指导1. 播放乐曲《蓝色的探戈》片段学生进入意境。
提出问题:乐曲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体裁的音乐元素?2.板书课题:蓝色的探戈3.教师介绍作品4.播放乐曲,让学生完整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