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最新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
一般情况下是把最大的一对数据代入函数关系式后通过比较得出最接近的关系式.
解:当m=4时,
A、v=2m﹣2=6;
B、v=m2﹣1=15;
C、v=3m﹣3=9;
D、v=m+1=5.
故选B.
5.函数 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
A.x≠2B.x≥2C.x≤2D.x>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动点变化时,两线段对应的变化关系,重点是找出等量关系,即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
3.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 ,点 从点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的路径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的路径向点A运动,当点Q到达终点时,点 停止运动,设 的面积为 ,运动时间为 秒,则能大致反映 与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最新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匀速上坡到达 地后再匀速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
A.9分钟B.12分钟C.8分钟D.10分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图形,得到上坡、下坡的时间和距离,然后分别求出上、下坡的速度,最后计算返回家的时间
D.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乙地100千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图象容易得出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2)由题意得出慢车速度为 =60(千米/小时);设快车速度为x千米/小时,由图象得出方程60×4+4x=600,解方程即可;(3)求出快车到达的时间和慢车行驶的路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则阴影面积
由函数关系式可以看出,D的函数图象符合题意.故选D.
14.一辆慢车从甲地匀速行驶至乙地,一辆快车同时从乙地出发匀速行驶至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相距1200千米
B.快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慢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
6.如图,在 中, , 是边 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 不与点 重合,点 不与点 重合),且 , 交 于点 , 交 于点 ,在 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设 , 的面积减去 的面积为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 与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a= BC,∠B=∠C=α,求出CN、DM、EN的长度,利用y=S△BMD−S△CNE,即可求解.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
B.∵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乙车的速度为:60km/h,故乙行驶全程所用时间为: = (小时),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100÷1.25 =80(km/h),故B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设BP=x,CQ=y,则AP2=42+x2,PQ2=(6-x)2+y2,AQ2=(4-y)2+62;
∵△APQ为直角三角形,
∴AP2+PQ2=AQ2,即42+x2+(6-x)2+y2=(4-y)2+62,化简得:y=− x2+ x
整理得:y=− (x−3)2+
根据函数关系式可看出D中的函数图象与之对应.
12.下列各曲线中,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的意义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解: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对于自变量x的任何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所以B正确.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函数图象的概念.解题关键在于要能根据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图象上的数据分析得出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得到正确的结论.函数的意义反映在图象上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做垂直x轴的直线在左右平移的过程中与函数图象只会有一个交点.
9.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地到B地,乙车从B地到A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B.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D.甲到B地比乙到A地早 小时
【答案】D
符合上述分析过程的为:A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分析事件变化的过程,并能够匹配对应函数图像变化
11.小亮的奶奶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奶奶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家,下面图中的哪一幅能表示奶奶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A. B.
根据分式的意义,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根据分式的意义得2-x≠0,解得x≠2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几个方面考虑:
(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该图象开口向下,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求出分段函数解析式是本题的关键.
4.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和v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则m与v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各关系式中的( )
m
1
2
3
4
v
0.01
2.9
8.03
15.1
A.v=2m﹣2B.v=m ﹣1C.v=3m﹣3D.v=m+1
③当4<x≤6时,如图4,
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是五边形EMCGF,过E作EH⊥MN于H,
∴EH=MH=2,DE=CH=x﹣2,
∵MN=6,CM=x,
∴CG=CN=6﹣x,
∴DF=DG=2﹣(6﹣x)=x﹣4,
∴y=S梯形EMCD﹣S△FDG= ﹣ = ×2×(x﹣2+x)﹣ =﹣ +10x﹣18,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图形面积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深刻理解动点的函数图象,了解图象中关键点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理解动点的完整运动过程.
7.如图,在Rt△PMN中,∠P=90°,PM=PN,MN=6cm,矩形ABCD中AB=2cm,BC=10cm,点C和点M重合,点B、C(M)、N在同一直线上,令Rt△PMN不动,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移动,至点C与点N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三种情况求出解析式,即可求解.
【详解】
当0≤t≤1时,即当点Q在BC上运动,点P在AD上运动时,
,
∴该图象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1<t≤2时,即当点Q在CD上运动时,点P在AD上运动时,
,
∴该图象开口向下,
当2<t≤3,即当点Q在AD上运动时,点P在DC上运动时,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题关键是将函数图像中的数据与生活实际一一对应
2.如图,在矩形ABCD中, , ,当直角三角板MPN的直角顶点P在BC边上移动时,直角边MP始终经过点A,设直角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PN与CD相交于点 , ,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解:(1)由图象得: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故选项A错;
(2)由题意得:慢车总用时10小时,
∴慢车速度为: =60(千米/小时);
设快车速度为x千米/小时,
由图象得:60×4+4x=600,解得:x=90,
∴快车速度为90千米/小时,慢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3)快车到达甲地所用时间: 小时,慢车所走路程:60× =400千米,此时慢车距离乙地距离:600-400=200千米,故选项D错误.
当D在边PN上时,过P作PF⊥MN于F,交AD于G,
∵∠N=45°,CD=2,
∴CN=CD=2,
∴CM=6﹣2=4,
即此时x=4,
当2<x≤4时,如图3,
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是四边形EMCD,
过E作EF⊥MN于F,
∴EF=MF=2,
∴ED=CF=x﹣2,
∴y=S梯形EMCD= CD•(DE+CM)= =2x﹣2;
【详解】
解:设a= BC,∠B=∠C=α,则MN=a,
∴CN=BC−MN−BM=2a−a−x=a−x,DM=BM·tanB=x·tanα,EN=CN•tanC=(a−x)·tanα,
∴y=S△BMD−S△CNE= (BM·DM−CN·EN)= ,
∵ 为常数,
∴上述函数图象为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故选:A.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像的横坐标确定时间,纵坐标确定离家距离,然后进行判断即可解答.
【详解】
解:0分钟到报亭离家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看报10分钟,离家的距离不变;15分钟回家离家的距离岁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的应用,根据图像确定出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