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3

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3

四川省雅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A.水排 B.铁铧犁C.筒车 D.耧车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4、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5、“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朝的这种政策反映出①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③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④夜市的繁荣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7、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A、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8、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9、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10、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

此事说明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11、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1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非选择题(共52分)13、(本大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4分)并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2分)材料三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而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禁百官置邸贩鬻。

——《新唐书·德宗记》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

……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请回答:(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

(1分)并指出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5分)(4)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3分)(5)材料四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4.(本大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

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

”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

(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2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6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10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5:DACAB 6—10:ACABD 11—12:AD13.(26分)(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作用: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3)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

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4)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

影响:百姓能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5)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说明的问题: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14.(26分)(1)历史信息:宋代海外贸易税收利润丰富;市舶收入已发展成为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宋朝统治者对市舶的重视日益加强;宋朝廷要求任用称职并长期任职于此、熟悉事务的市舶官员。

(8分,每点2分) (2)政策:海禁政策(闭关政策),如答限制出口商品的出口量,限制中外贸易和往来也可。

(2分) 影响:清政府的政策做法尽管有利于对外商的控制,但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

(6分)(3)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

(4分)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分,每点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