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关键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关键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关键虚词:数、鲜句式:省略句(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句式:固定句式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活用实词:忠、佞新高考Ⅱ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虚词:遂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

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对照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违犯再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方法组词换词组词组词组词组词保留保留换词删除换词换词换词删除换词保留换词换词换词(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

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

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

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

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

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析该句可以保留的词语有:又、减价、治病(与现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识)。

可以对译的词语有:粜(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挟(挟带)、医(医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众(多)。

“对译”“保留”,落实直译(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

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看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字字落实,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与上下文意对应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

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通过“保留法”,使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对文言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宜根据对称特点准确译出“鲜”字的意思。

(1)比喻的翻译。

①明喻,译为“像××一样”。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

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

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锺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晋侯”“郑伯”不需要翻译,译句强行翻译。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字漏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省略成分未补出,“使”后的宾语“之”应补出。

②“哉”字未落实,改变了原有的感叹语气。

③“被……所”是病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

(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

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

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

会俊臣得罪,亦止。

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

宾客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画线句译文: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①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确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备水旱”,指防备水灾、旱灾,译文漏译了“旱”字;“仰”,仰仗、依靠,这里误译为“信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