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首先学习马卡连柯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在了解他的教育活动和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概述(返回索引)无论在前苏联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马卡连柯都是一位具有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
他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
他热爱儿童,把教育看作一项极崇高的事业,以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为己任。
他以马列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最初二十几年中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一整套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因而具有革新的性质。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经过他所培育的集体的教育和锻炼,成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与纪律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截然不同,特别是他的集体教育更是任何资产阶级教育家所未曾实行与论述过的。
由于“工学团”和“公社”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任务的特殊性,马卡连柯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特殊性。
但是,由于马卡连柯培养的集体与苏维埃一般学校集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之马卡连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对教育实践活动作了高度的科学概括,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根据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条件大力加以发展的。
我们虽然高度评价了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但是应该指出,马卡连柯实际上未能很好解决全部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苛求于他的(例如,不能说他将劳动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论述中,尽管他努力以辨证法为指导,仍存在某些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问题(例如,平行性原则过分强调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凡教育均需通过集体,这就流于形式了)。
诚然,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二十七章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同其他事业一样发展很快,成绩也很显著。
在这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建设中,苏联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就是在苏联早期教育改革事业中出现的一位优秀的教育革新家,他在把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改造、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理论体系。
在马卡连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或者说在他的成就中最主要、最切实的东西是他所进行的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他在这几方面的理论总结也最完整、最有创造性。
可以说,马卡连柯在这三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教育革新家最光辉的贡献。
一、马卡连柯把教育看作一项崇高的事业马卡连柯热爱教育事业,他把一生忠诚地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
安·谢·马卡连柯于1883年3月生在乌克兰别洛波里城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里。
1905年,马卡连柯毕业于一所市立初等学校附设的师范班,即被派往克留科夫铁路学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此时正值俄国1905年革命的高涨时期,马卡连柯接受革命影响,靠拢布尔什维克,参加反对学校反动当局的斗争。
为了深造,马卡连柯于1914年升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此后,他先后担任过克留科夫高级铁路小学和波尔塔瓦市立小学校长。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各项事业,同样也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展现了美好的远景,马卡连柯无比兴奋,为之陶醉,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改革旧教育的斗争。
苏联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干涉,白匪叛乱,加之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疾病流行,造成为数甚多的青少年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有的迫于生活还违法乱纪。
为了安臵和教育他们,苏维埃政府做了许多工作。
1920年9月,马卡连柯接受波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为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创建一所工学团,名曰波尔塔瓦工学团,1925年改称高尔基工学团。
1926年5月该团120人在马卡连柯率领下迁往库良日,又收容了280个无人照管的儿童,仍称高尔基工学团。
由于革命初期一切还处在战争的破坏状态中,工学团面临着没有校舍、没有经费,甚至挨饿受冻的实际困难。
但更为严重的困难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马卡连柯几乎读遍了旧有的教育书籍,也找不到任何适合于指导他完成新任务的理论。
他决心向实践学习,从他“跟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新的教育理论来。
尽管马卡连柯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受到了当时仍有很大势力的资产阶级教育家的种种责难和挑剔,他仍然一心扑在工学团的工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路。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马卡连柯献身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呢?那是因为马卡连柯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人民教师,他把教育少年违法者、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工作看作是一项崇高的革命事业,认为从事这种工作对于革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他与工学团全体师生劳动、战斗在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消几年工学团便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团员形成了坚强的集体,每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28年高尔基访问工学团,撰文称赞马卡连柯是苏维埃的“新型教育家”。
从1925年起,马卡连柯在高尔基的支持和鼓舞下开始以艺术形式创作《教育诗篇》,至1935年写成。
这是马卡连柯描写工学团发展过程并总结经验的一部名著,它着重描写教育集体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新的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试行。
1927年,乌克兰保安部在哈尔科夫郊区建立与高尔基工学团同一性质的教育机构捷尔任斯基公社,由马卡连柯兼任领导,并从高尔基工学团调来学员60人作为捷尔任期基公社新集体的基础。
从1928年起,马卡连柯专任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
他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公社建立起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坚强集体;他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公社办起了十年制中学和拥有现代化设备的电钻机厂、莱卡照相机厂,实行半工半读;他还把公社的集体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公社有戏院、电影院、图书馆、俱乐部、运动场,还组织起各种活动小组。
世界各地先后有200多个代表团到捷尔任斯基公社参观访问,无不叹为观止,对公社的教育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高尔基在1933年1月30日写给马卡连柯的信中说:“您那有伟大意义的和十分成功的教育试验具有世界意义”(陈世杰等译:《马卡连柯全集》第7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376页)。
1938年,马卡连柯写出了另外一部名著《塔上旗》,总结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经验。
作为《教育诗》的续篇,《塔上旗》是在《教育诗》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业已建立和巩固的教育集体的生活与成就,它深刻地分析了学员们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证明新教育方法的成功。
的确,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经过马卡连柯领导的高尔基工学团或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再教育,变成了有文化、有道德、爱祖国、守纪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苏维埃公民,他们中不少人升上大学,成为教师、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有些人荣获国家勋章,当上了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
马卡连柯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项崇高的事业。
鉴于马卡连柯对共产主义教育的卓越贡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39年2月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1935年7月,马卡连柯改任乌克兰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副局长。
此后不久,他即致力于著作,对自己30余年的经验进行艺术性的总结。
除了《教育诗》、《塔上旗》和许多讲演、报告、论文之外,马卡连柯还著有《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及《家庭教育问题讲演》等。
苏联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教育文集》,以后又有《马卡连柯全集》出版。
《马卡连柯全集》有中译本,马卡连柯的教育论文选集也有中译本,书名为《论共产主义教育》。
1939年4月1日马卡连柯病逝。
二、指导马卡连柯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卡连柯无论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总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
马卡连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研究一切教育现象,都要研究其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理论应当是教育实验和实践的总结。
马卡连柯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一切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和教育方法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应当随着儿童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马卡连柯还从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和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纪律和自由、个人和集体、教师作用和集体作用、教师指导和儿童自觉性等等都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坚持矛盾通过斗争可以达到统一观点,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教育家基于形而上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马卡连柯的全部教育学说和教育活动是与其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既然我们是忠实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当努力教育所有的人,所有的儿童,去加速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刘长松等译:《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第350页)。
马卡连柯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苏维埃人道主义)作为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卡连柯认为,有些少年儿童之所以成为违法者,并非他们的品质先天就是坏的,而是由于受到“不正常”(错误的)的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是长期流浪和不幸遭遇所致,是战争和贫困造成的恶果。
他坚信,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基础上,只要建立起积极的教育集体、施以共产主义教育,热爱他们,信任、尊重他们,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并不断提出要求引导他们前进,就一定能把他们教育好。
事实正是如此。
三、马卡连柯论教育目的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
他说,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明确的、人所共知的目的,就会脱离政治,脱离共产主义方向。
那么,教育目的应该如何确定呢?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讲,马卡连柯指出,苏联教育的目的是从苏联社会的需要,从苏维埃人民的意向,从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任务里产生的,这就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的朴素的理想”(马卡连柯著:《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他们是社会主义新人、是共产主义的积极而自觉的建设者,精力充沛的和有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该使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新人具备如下的教养与信念、品质与能力:具备全面的普通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憎恨社会主义的敌人;忠于共产党,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朝气蓬勃,勤奋努力,爱好劳动,善于劳动;组织纪律性强,诚实,有责任感,有自制力,坚持勇敢,是集体中的积极分子,又能成为一个组织者。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马卡连柯要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发展每个人的才能、爱好、特点和个性,认为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人硬套进一个标准的模型里,培养一系列同类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