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记忆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每一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有所不同。
A. 感觉存储视觉形象存储-部分报告法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瞬间保存较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
听觉回声存储-部分报告法B.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测验、组块测量声音编码——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区别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实验——自由回忆任务系列位置曲线——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为得到这个目标: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首因效应来自长时存储。
以不同的系列顺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用拉丁方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
得到: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还得到负近因效应: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显著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表现成为了近因效应。
另外一种方法恒定比例法:三种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延迟回忆、连续分心实验立即自由回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项目之间的间隔时间/某项目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部分报告法:2、记忆的加工层次3、记忆的提取过程4、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启动效应: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
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
碰巧填对的概率是机遇概率,作为测量启动效应的基础值。
它们又叫做内隐记忆测验,特点是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提取信息,而是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即可。
而非外显记忆测验,通过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测验会受到外显记忆测验的影响。
5、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在同一自变量有向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作实验性分离。
遗忘症病人由于某种形式脑损伤而丧失记忆,但是知觉能力、语言能力、智力基本保持完好。
实验方法:将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学习字单,进行4中记忆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
结果: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再认的测验中比控制组差;在其他两项中一样好。
6、正常的实验分离7、多重记忆系统观点: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系统组成,其中之一为知觉表征系统PRS。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分离;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分离;陈述记忆与程式记忆分离。
8、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9、记忆构建关联效应的记忆错觉DRM:研究虚假记忆的聚合联想范式。
实验:选择6个词表,每个词表包括12个单词,词表围绕一个未曾呈现的词展开(称为关键诱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听一系列单词,单词全部呈现完毕后,开始回忆;然后进行再认测验,再认词由学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过的词组成。
要求被试在4点量表上判断每一个单词是否呈现过。
结果:关键诱饵的平均分数与学习过项目的平均分数非常接近。
10、记忆抑制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指以往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
研究范式: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单字方式,线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其编码加工,间隔一段时间后出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字表方式,将学习材料分成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两部分材料分别呈现。
记忆实验条件→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都进行记忆;遗忘实验条件→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进行遗忘,对后半部分材料进行记忆。
呈现完毕后让被试按照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实验结果:被试对那些要求以往的材料有较差的回忆效果,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
提取诱发遗忘,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实验范式:A。
学习阶段,安排被试学习若干类词对,以类别-样式方式呈现;B。
提取练习,从全部类别中选择一般,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词对中各选择一半用作线索提取,形式仍是呈现词对,但样例词对只给出前面的两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学习材料分为三类,一类是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RP+,一类是属于相同类别但未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RP-,一类是类别与样例都没有做过提取的词对Nrp。
C。
干扰阶段D。
回忆测验,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在学习阶段见到过的所有样例单词。
实验结果:重复提取练习提高了RP+项目的线索回忆率,相对于基线值Nrp,两者差异显著。
说明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不同项目被一个线索RP-同时激活,成功提取PR+,主动抑制了分心项目PR-.对事件的重复提取可能导致相关事件的无意识抑制。
如果要求受害者多次回想正性体验,可以对负性体验抑制和消除。
第九章心理语言学1、言语产生:说话人通过语言让听者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的加工过程,它包括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不同部分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整体,以及产生相应的语音。
舌尖现象,一种重要的语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
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
图画命名实验:控制物体识别难度,记录反应潜伏期,反映的是产生目标词的难易程度。
命名一致性——反应潜伏期,指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
不同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上相似程度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提取难度,反应潜伏期长。
词频——词频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使用的次数,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
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比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小得多。
2、词汇判断任务:通过判断真假词,记录判断的反应时间与正确率;在对信息激活程度和激活时间进程的检测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但是它包含了识别、对比和决定等环节,得到的反应时与一些字词识别无关的额外加工的反应时间。
字词命名任务: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结束后尽可能快并且准确地大声读出目标词,或用一个词回答问题,或说出事物的名称。
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理论基础是激活理论,基本假设是激活程度高的概念的语音比较容易提取。
通过命名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反应在词汇信息提取过程中词频的真实作用;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得到的词频效应则包含了词频在决策过程中的任务。
词汇命名:是在命名任务中将真字与同等数量的假字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在看到每一个刺激项目后就尽可能快地、大声地将该项目读出来。
如果某个刺激项目无法读出,就读为“假”。
记录被试的命名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词条,是包含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抽象心理表征,记忆中存储的语言信息包括词条和语音信息。
词频效应:词频效应首先对词汇加工的编码阶段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的速度;词频效应还对词汇加工后的反应性加工起作用,它影响词汇通达后汉字字型、读音、语义等编码形式之间的转换过程。
3、语言信息提取的时间过程语义、句法、语音图画词汇干扰范式:呈现注视点-空屏-词和图画。
其中图画是目标相,被试的任务时忽略出现的词语,尽可能准确迅速的说出图画的名字。
从图片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发音这段时间称为命名延迟或命名潜伏期。
两个可操作变量,一是图片和干扰词呈现的时间间隔SOA,另一个是干扰词与图片的关系。
干扰有四个水平,分为语义干扰、语音干扰、字形干扰和无关干扰。
控制组为无关词组。
实验结果语义相关条件下图片命名时间显著慢于无关干扰,出现语义抑制效应。
语音相关条件下图片命名时间显著快于无关干扰,出现语音促进效应。
对于非形声字而言,字形干扰条件下命名时间显著短于无关干扰,出现了字形促进效应。
4、语法编码:两阶段指词条的选择、各成分的顺序。
语义替换错误和单词交换错误。
另一个特点是递进的加工模式,指编码过程可以在少量信息可用时就开始,而且多个加工水平可以立刻投入操作,从而使说话人在计划整个句子之前就可以开始表达。
5、音韵编码,由句法到语音。
语误分析一种语误是发生单词交换时,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变,表明韵律结构的确定于单词的语音填充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种语误是音素的交换,音素在填充阶段可能被错置。
层级激活说,认为在多次话语开始发音之前,话语中各个词的音韵编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激活水平随着词在话语中位置不同而改变,位置越靠后,激活程度越低。
6、词汇通达过程,语音的激活是否必须。
词汇理解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通道接收词形或语音信息、提取词义的过程。
语音中介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再呈现目标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作出反应,或读出目标词,或判断目标词是否为真词,或对目标进行范畴归类。
操作变量SOA,根据目标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推断启动词的字形、语音或语义信息能否促进以及何时促进目标词的加工。
语义决定任务。
遮蔽启动范式,将启动和掩蔽程序相结合,启动词和目标词呈现后均会被掩蔽掉,通过系统变化启动词、目标词与遮蔽刺激的时间差,考察词汇识别的时间进程。
7、听觉词汇传达跨通道启动范式:通过耳机呈现语音信息,信息消失的瞬间计算机屏幕上出现视觉刺激,要求被试对视觉刺激进行词汇判断。
Chort模型有三个阶段当听觉词汇的词首信息和心理表征不匹配时,词汇的表征就不会得到激活,依赖于自下而上的输入信息与词典表征之间的精确匹配。
8、语句理解模块化理论: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语义信息由大脑不同功能性模块或加工器完成。
来自词汇加工器的信息同时流向句法加工器和语义加工器。
句法加工没有受到语义的影响,而且句法的错误阻止了语义的加工。
9、交互作用理论:句子理解过程中句法和语义信息存在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会直接即时利用词汇指导语法分析,语法分析不仅受结构原则影响,也会受词汇语义影响。
10、花园路径效应:1978Frazier等人提出,假设最初的句法分析独立于并早于任何予以加工。
11、情景模型:阅读者会根据文本信息和普通知识,对文本所描写的情景构建一个心理模型或表征。
可以是一种空间布局,大部分情境模型研究关注文本的空间特征。
实验范式:回指解决和学习探测模式相结合。
被试首先学习一个嘉定的建筑布局图,建筑布局图反映了房间的空间位置和个房间内部所具有的物体;然后阅读一个故事,故事以建筑为中心场所,描述了主人公行走路线;实验中,一种实验条件下每个被试阅读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使用多个故事作为材料,各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偏转句,介绍主人公有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
当读者看到目标句中的名词短语时,就会对该短语所指代的物体进行搜索,进行回指解决。
回指词所指代的物体初始位置分为三种情况,实验考查被试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
实验证明,主人公当前的位置和回指词所指代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时,阅读目标句所用时间越长,回指解决所用时间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