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时作业01
1.(2013•山东省济南市巩固性训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
答案:C(不厌其烦:不嫌麻烦。
本句应用“不胜其烦”。
)
2.(2013•河南省罗山县第二次模拟)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 )
A.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其实是如履薄冰,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B.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认真的研究,专家们对这个名胜区的山川结构、地形地貌已一目了然。
C.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
在这些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自出机杼的佳作。
D.近几年,他用经营养殖场赚来的钱帮乡里兴建了10所希望小学,人们都称赞他是位从善如流的企业家。
答案:C(A.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
B.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应改为“了如指掌”。
C.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到,有新意。
D.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3.(2013•内蒙古赤峰二中、平煤高中5月联合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现实中一些部门预算公开的变味,公众期望预算法修正案在强调公开之外,以更有力的规范,确保公开的“质量”,如此,才能使预算公开名至实归,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利。
B.马未都先生创作了《醉文明》,既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又不乏以史为鉴的反思,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全方位诠释了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
C.彩虹4无人机是目前国内挂载能力最强、飞行性能最优的无人机,它具有在可侦查和对地攻击的能力方面超过美国同类型的“捕食者”无人机系统。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了中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这让我们再一次重新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答案A(B.成分残缺。
在“既包括”前加“这本书”或将“创作了”改为“创作的”。
C.句式杂糅。
“具有……能力”和“在……方面”杂糅。
D.搭配不当。
将“提升”改为“开拓”或“拓展”。
)
4.(2013•浙江省五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黄教授认为邹家健以自荐方式参选区人大代表的举动是符合现行体制框架前提下参与选举,本身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这体现出选民具有了相当的参政议政的自觉意识。
B.近来,国内多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成了常态。
对此,肿瘤专家表示,雾霾已经成为引起肺癌的第三大诱因。
C.一年一度的春节人才交流大会日前举行,这是蛇年春节后杭州首场人才招聘会,64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约1.3万多个岗位,最终近4 000人达成了择业意向。
D.借助电影上映,富阳将加强对《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的宣传,让更多人的目光从影片延伸至拍摄地,为此,计划把黄公望隐居地、新沙岛等景点串联起来,推出“看电影、走实景”主题路线。
答案:D(A.“符合”之前少了“在”。
B.“诱因”不需要“引起”。
C.“约”与“多个”重复。
)
5.(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六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②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
③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④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⑤什么是意境呢?
⑥主观情谊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②④⑤⑥③① B.②⑤④③⑥① C.④②⑤①⑥③ D.④⑤③⑥①②
答案:B(根据已给句中的“有了……有了……有了……就足够了吗”,可以判断下面句中应搭配“还要有”,所以排除C、D两项;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才符合正常的逻辑顺序,⑤应在④之前,所以排除A项。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 今夫彝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①,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告子上》)
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兰槐②之根是为芷,其渐之②,君子不近,庶人不限,”(《荀子·劝学》)
他拿蓬草、槐根说事,蓬草长在麻丛跟着变直了。
槐根浸入尿水跟着变臭了。
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证明·阳贷》)
他的意思是,人性本相近,因后来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孟子、荀子又有各自的发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
但在这两段文字里,取譬说理谈到人性,孟子、荀子的观点又有相似之处。
【注】①硗:土地瘠薄。
②兰槐:香草,其根为芷。
③潴:尿水。
(1)根据文意,简要指出孟子、荀子人性观点中的相似之处。
(2分)
答:孟子、荀子都重视外部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
(2)孟子、荀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人性观的?请你谈谈现实的积极意义。
(100字左右)(8分)
答:孟子、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人性本相近,(2分)却因习染不同而改变的观点。
(2分)但孟子的“相近”是人性本善,(2分)荀子的“相近”是人性本恶。
(2分)意义要点:环境对人的影响、后天对人的改变等。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木直中绳。
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_,____ _,____ 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