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导学案[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一.积累运用,我最棒!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懒惰()疲惫()恶劣()诞生()活塞()训诫()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2)遵守规矩。
()(3)非常疲乏,疲劳得难以忍爱()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l)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付倦容。
()(2)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淘空以后做成的。
()(3)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座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
()(4)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缘,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二.整体感知文章1题目中的“懒惰”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懒惰(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而被作者赋予了以新的含义:即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了提高、节省的一种表现。
并将这种表现转化为、,其发明创造就是的结晶。
2.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请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总结。
①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c.远祖发明了;d.波特发明;e.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f.懒汉发发现,g.懒汉建立的规则。
)②a.b.c.d.e证实了,f.g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
③中心论点:3.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
例子:论证。
例子: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的例子和她向来少拿多跑几趟路的例子,两个例子一反一正,形成了对比论证。
饭店中勤快和懒惰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论证。
)4.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有何作用?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第二自然段列举的是,第三自然段列举的;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到,说服力不断递增。
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证明了论点,更富有说服力。
三.拓展延伸1.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死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
文中有一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你经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这个观点吗?①②③④2.《理想的阶梯》陈群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
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
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
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
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谈的议论文。
2·\'理想的阶梯\'是。
\'阶梯\'原指\'台阶\'\'梯子\'。
在这里比喻为。
3·\'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即是说。
4·\'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句意是。
5·文中指出青年因处理不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问题是什么?6·什么样的人才能攀登理想的阶梯?7·写出文中引用的事例。
8·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9·文章为了阐述中心论点,又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
这三个分论点是什么?答:10、从总体上看,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 ()A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教学小结这是一篇立论文章。
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从三个不同方面举例说理,层次分明地向人们阐述了\'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读懂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就是中心论点。
为了更好地论述它,有时把文章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述一个问题或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叫做分论点。
分论点起证明、发挥中心论点的作用,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
如本文就是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并列方面阐明中心论点的。
要读懂论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本文采用的是事实论据,这就要求在选择论据时,必须注意:(1)要真实。
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如果论据不真实,论点也就难以成立。
(2)要典型。
论证是否有力,不在于论据多少而决定于论据是不是有代表性,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的、片面的事实,(3)要充分。
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求有逻辑关系,即论据确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
还要读懂论证。
选用确凿、典型的事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叫举例论证。
本文主要采用了这种方法。
举例论证,只摆出论据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论点成立,这就要靠析理,如第6段在列举华罗庚等人的事实之后,作者写道:\'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根本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一个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为这一理想而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通过析理使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真正成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