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六、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 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 不符合实际的; • 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 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有人主动参 与的心理过程; •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 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 5、早期的偏误分析中,由于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 类标准,因此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也各不相同。 • Richards(1974)认为偏误有: (1) “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母语干扰) (2) “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过度概括、 忽略规则限制、不完全应用规则) (3) “发展性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不正确 的假设,不能正确理解目标语的区别)
• 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 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 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 来进行解释。 •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 一文。 • 区别了“失误”和“偏误”。失误指口误、笔误等 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误是系统性的,如“我 把杯子碰”
第二节 偏误分析
•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 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 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 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产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 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 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 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产生了偏误分析。 •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学者们认 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
• 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相 同和不同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差异的大小 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对应的难度等级
等级 1 2 3 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 有相对应的形式 举例 汉、英的语序是s+v+o 英语的borrow、lend在汉语 都是“借” 英语有“格”,如主格(I)、 宾格(me),汉语没有
五、对比分析的局限
• 1. 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 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 是不符合实际的。 •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 决问题的出路。
• 3.对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 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难点的预测 并不完全可靠。
• 留学生在学习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 “了”时,类比错误的比率比较大,初步统 计,前者约占错用动态助词“了”的总句数 的75%,后者约占错用语气助词“了”的总 句数的52%。
• • • • • •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 *我每天晚上复习了一个半小时的旧课。 *丁力让了他的朋友骑自行车。 语气助词“了”的偏误: *长城上边天气很冷了。 *在大同我住在大同宾馆了。
5
6
四、对比分析的贡献
•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 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 效的工作程序; •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 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 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 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 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 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 进第二语言学习。
(四)偏误解释
• 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 • 根据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1.母语干扰。 • *你想打球或者听音乐? • *今天晚上我在宿舍看电视还是听音乐。 • *这个电影我再看了一遍。 • *他不懂得那个学校。 • *我结婚她。
• • • • •
• 3.训练移转,即教学诱发错误。 • 《基础汉语课本》第15课的语法部分写道: • 把谓语中主要成分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 就可以构成正反疑问句。 • 依据这一定义学生作出了如下错句: • *你们常常去不去北京大学? • *你们一起去不去北京大学?
• 《基础汉语课本》第29课的语法部分写道: • “带语气助词‘了’(一)的句子,否定时在动词前面 加上‘没有’(或‘没’),去掉‘了’。”“有时 用‘还没(有)……呢’,表示尚未完成的动作。”
• 3、Corder(1971)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 三种: (1)系统前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没有掌握 多少目的语规则时形成的、看不出系统性的偏误。学习者有 许多要表达的内容,但苦于对目的语的规则学习掌握太少, 根本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清楚。偏误特点是:表意不清、偏误 点多、任意性强(不知不改): ﹡你最近你难吗?嗯,不好吗?(你最近身体不好吗?) ﹡书,桌子,我看。(书放在桌子上,我要看。)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 后系统偏误(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 但常出错)。 • *他翻译句子翻译很好。
• 4、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 度,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 性偏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 • 全局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 误。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 句理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 例如: (1)﹡(天气暖和,很多人去河边或者去公园看樱 花。)入学、参加工作等,这个季节也是新生活开 始的季节。 (2)﹡天气很冷,冷风刮,有时下雪。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 (二)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即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 (三)两种观点 •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 势说”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 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 原因。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 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 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 细致描写。 • 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 项目。 • 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 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 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 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 前系统偏误(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 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昨天晚上没有他看电视。 • *我想看这个电视没有。 • *昨天我参加没有学校的足球比赛。 • *明天他去没有北海公园。
• 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 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他翻译课文对。 • *他作句子很对。 • *我不写得好。 • *我不听得清楚。
• • • •
A:昨天你去公园了没有? B:*我还没去呢。 A:上星期你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了没有? B:*我还没参加呢。
• 4.心理认知因素: •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记忆力 的好坏、学习勤奋与否、身体、情绪以及精神状态 等。
• 5.交际策略。 • 由于学习者在语言运用时一时想不起某一形 式或规则,只好使用释义、回避、语言转换 等交际策略来有意出错。
二、偏误分析的步骤
• 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 误识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和偏误纠正。
(一)收集资料 • 收集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 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自然语料的收集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是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 2.自然方式与诱导方式 二是收集范围。有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三种。 • 三是影响偏误的因素。 • • • •
4
母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对 应项,但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母语中没有相 对应的形式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 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英、汉都有被动句,英语是 有标记的,而汉语存在有标 记和无标记两类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有
英语的动词visit在汉语中对 应参观、访问、看望
第二讲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张恒君 9月26日
重点内容
• 介绍这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 对这两种分析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意义和历史局限作简要评价
第一节 对比分析
•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 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 现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当以1957年Robert Lado出 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它系统地阐述了对 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 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母语负迁移。
*他们来中国去年八月十九号。 *我的朋友工作在北京。 *那个老师教我们汉语的是王老师。 *那个人去邮局打电报的是我的同学。 *他有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