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By: 周琴201520040430 参考书目:[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因素a.产生背景假说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b.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中表现为:学习者母语VS目的语。
c.理论基础1、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方面而不注重意义方面。
正因为有了这种对语言结构细致的描述,不同语言间的共时对比才有了物质基础。
2、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言语)行为产生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
形成习惯,遇到某一语言场景自动作出正确语言反应。
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而在形成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生迁移作用。
负迁移(“我有你无+你有我无”)d.操作步骤四个步骤:1、描写: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学习难点)3、比较:在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的研究领域。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1、语言学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与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五个步骤:1、收集资料: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2、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3、描写偏误(对偏误分类):见下分类4、解释偏误:偏误产生原因(来源):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者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
5、评价偏误:评估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e.分类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
1、“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
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此说法关于预测功能过于绝对,比较极端。
2、“弱势说”:实验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赞成学习者偏误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很难准确地预测学习者可能的难点。
所以有学者认为,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即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陈汉生的原因,这就是对比分析“弱势说”的基本观点。
其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于是70年代开始研究重心转向了偏误分析。
(被广泛运用到了论文写作中。
)f.优点(意义)1、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语言之间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2、对比分析运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3、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终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更好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和测试。
1、传统分类: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分类。
2、根据偏误严重程度分类: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偏误,如误用句式、关联词语,语序颠倒等)、局部性偏误(句子某一次要成分偏误,如助词、量词误用等)。
3、理解偏误和表达偏误:前者往往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不了解,严重,需及时纠正;后者可能因为交际中快速反应而监控不够,可能是学习策略所致,适当提醒其错误。
4、口语偏误和书面语偏误5、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科德)前者指那些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后者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注重语言形式和交际使用)。
6、根据中介语发展过程: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科德)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与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误本质认识。
从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成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是终结于研究的重要手段。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其具体的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积极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g.局限1、语言的差异和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对比分析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处是正迁移,不同处是负迁移。
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难度越大。
实则不然。
差异大,干扰小,掌握准确度大。
如:母语为声调非声调国家,声调学习)2、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的迁移作用,实际上,学习者错误和困难是多方面的。
3、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只关注表层结构比较,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没有涉及。
语言间差异太大,可比性不大。
(印欧语系,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4、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只是进行语言比较,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及学习者特点。
h.评价不可全盘否认,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之后许多的理论,如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都将其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一般以目的与国家说本族语言者规范的语言为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很多变体。
2、对各种偏误的研究不平衡。
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偏误研究比较充分,易察觉。
而对于语用和文化方面的偏误研究较少。
原因:理论探讨不够,具体进行偏误分析难度较大。
3、偏误来源的分析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色,但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五个来源。
而且偏误来源较复杂,有交叉,很难区分。
4、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骗五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中正确部分。
只能了解学习者没有掌握的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的发展轨迹。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影响深远,出现过衰退期,但是复苏后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
局限性并不是意味着它的消亡,而是促使它融入到更大范围内对中介语进行分析的“运用分析”之中。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偏误+正确),从而让揭示中介语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