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PPT课件
举例: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其治疗浓度 范围较窄,当过量时亦会引发心律失常, 仅靠临床观察,有时无法区别是剂量不 足未达到疗效还是过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难以确定安全有效的剂量。
按常规剂量给药时,对有些人而言可能 过低,导致治疗失败;而对另一些人而 言,则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前者常被误认为是药物无效(或选择不 当),后者则被认为是病人对药物的耐受 性太差,因此放弃使用,甚至最终有可 能认为该例心律失常难以治疗。而实际 上,患者的心脏却可能一直未能处于有 效的药物浓度控制之下。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 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 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 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 用。
TDM的临床意义
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 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 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降低治疗费用 避免法律纠纷
药物体内过程与血液中的药物的关系
一些药物的安全有效血清药物浓度范围
名称
浓度范围
名称
浓度范围
洋地黄毒甙
14~30μg/L
普鲁卡因胺
4~8mg/L
地高辛
0.9~2μg/L
普萘洛尔
20~50μg/L
苯妥英钠
10~20mg/L
安定
0.5~2.5μg/L
扑米酮
10~20mg/L
格鲁米特
0.2mg/L
苯巴比妥
⑶具有非线形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 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 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 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 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⑸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 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 (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的药效降低 (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多年来,国内外以充分肯定TDM对药物 治疗的指导与评价作用:
例如,通过TDM和个体给药方案,使癫痫 发作的控制率从47%:提高到74%。
在TDM之前,老年心衰患者使用地高辛时, 中毒率达44%,经TDM及给药方案调整后; 中毒率控制在5%以下。
二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对大多药物而言,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 续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 比。
⑹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 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 又不能辨别的。
⑺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需进行TDM的药物
分类
药
品
强心甙
地高辛、洋地黄毒甙
抗癫痫药 抗心律失常药
苯妥因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扑米酮、 丙戊酸钠、乙琥胺
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
β受体阻断剂 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丙咪嗪
50~160μg/L
药物治疗中的误区
误区:认为药物剂量与其血药浓度之间成 线性相关:即如果药物剂量增加,其血 药浓度也会成线性比例的上升。所以如 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病人未出现相应的 药物反应,则应增加药物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平均剂量给药,其结果 是仅一些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 到预期的疗效,而有一些则出现毒性反应。显 然,不同的患者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三 TDM的临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 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当药物 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 不必进行血浓监测。 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 监测。
(一)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 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在兔与人分别 为300mg/kg及10mg/kg,相差达几十倍, 但有效血浓度都在10—20μg/ml之间。 而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较差。
有研究报道,42例癫痫病人服用苯妥英 钠,每日剂量均为300mg时测得血清苯妥 英钠浓度相差很大。
在有效范围内(10~20μg/m1)的仅11例 (26.2%),低于10μg/m1的23例(54.8 %),高于20μg/ml的8 例(19%),其中 有三例超过30μg/ml。
平喘药
氨茶碱
抗抑郁药
丙米嗪、地昔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免疫抑制药
环孢素A
抗生素
氨基甙类、万古霉素、氯霉素等
抗恶性肿瘤药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阿霉素等
(二) 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进行TDM的。 即使那些需要TDM的药物也没有必要进行 常规监测。 TDM有其临床指征的,具体的指征因药而 异。下列问题是进年来有关TDM临床指征 的一般性原则,在决定TDM前应当明确。
这一不同源于下列多种因素: ①个体差异。
②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
③疾病状况。
④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等等。
只有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 出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方案),才可 能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在没有TDM技术以前,很难做到个体化 给药。因为临床医生缺少判断药物在体 内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就无从找出上述 因素中是哪些在起作用。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 ( TDM ) 与给药方案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
一、 概述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又称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监测(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rnitoring, CPM)。
TDM的定义
定义: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 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 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 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20mg/L
甲丙氨酯
10mg/L
酰胺咪嗪
3~8mg/L
甲喹酮
5mg/L
乙琥胺
30~50mL/l
奎尼丁
2~5mg/L
利多卡因
1.5~4mg/L
磺胺嘧啶
80~150mg/L
去甲替林
50~140μg/L
磺胺异噁唑
90~100mg/L
茶碱
10~20mg/L
水杨酸盐
150~300mg/L
甲苯磺丁脲
53~96mg/L
直接测定受体部位的浓度是一件很困难 的事,目前尚无法做到
通常我们只能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与细胞外液及细胞内 液的药物浓度形成一个可逆的平衡。此 平衡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间接反映了药 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
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性
强于与每日总剂量的相关性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