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实用康复课程(课堂PPT)

踝关节实用康复课程(课堂PPT)

踝关节
1
教学思路
一.基础解剖-骨与关节运动 二.常见问题处理 崴脚-关节活动度受限 习惯性崴脚 足跟痛 跟腱炎 足外翻-扁平足 1.病史/评估 (危害) 2.处理方案(损伤机制)
2
足踝-骨及骨性标志
1.第五跖骨底 2.骰骨 3.舟骨粗隆 4.距骨 5.跟骨 6.跖骨 7.趾骨 8.跗骨
3
4
1.外踝 2.内踝 外踝低内踝高
一.:主要解决被动背屈受限(伴随疼痛) 1.距骨后滑: 方法:一手固定胫腓骨 一手的掌指关节 把距骨往下按(站在治疗脚踝的外侧) 提示:在患者治疗侧跟腱与固定平面之间垫上毛巾, 减少摩擦,治疗师用一只手固定胫骨,另一只手 食指,拇指形成V型,对距骨施力,使之后移。
14
三.解决背屈受限,距骨复位-踝关节牵引
3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距下关节外翻受限--跟骨外侧滑动
提示:患者侧卧,患侧在下,治疗侧足跟搭在治疗床外面, 治疗师一手置于治疗床与外踝之间,握住外踝,起到固定的作用 利用另一只手的大鱼际肌,可以松动:1)后距下关节,或2)前距下关节。利用 重心的转移在治疗床边发力 该手法违反了凹凸法则,但南加州的“foot nerds”们(包括我在内)一致认为,横移 手法是促进跟骨外翻的最好方法(原因可能是距下关节面与球面相比更为平整)
21
踝外侧韧带
韧带有关节内韧带和关节外韧带,一般功能:稳定关节,防止关节过度 移动
22
踝关节内侧韧带
23
肌肉
24
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 跖屈 内翻 趾长屈肌: 跖屈 内翻 第二到五跟趾头的屈曲
大脚趾的屈曲
胫骨后肌
25
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外侧 止点:内侧楔骨内侧和第一跖骨底 功能:足背屈、旋外、内翻
内收:0-25度 外展:0-12度 内收:描述的是足部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其前表面上的点往中心线移动。 外展:相反动作,前表面上的点远离中心线。
12
足部运动
旋前:合并踝关节及足部任何部位的外翻外展及背屈动作 旋后:合并踝关节及足部任何部位的内翻内收及跖屈动作
13
崴脚-关节活动度受限(伴随疼痛)
距上关节-关节松动术
原则: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调整治疗手法的方向和强度 重复上述手法治疗动作数次(每组十次) 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活动
17
胫腓远端关节松动(内翻痛)
提示:患者俯卧,脚踝下方悬空,胫骨远端保持在固定平面上一只手稳 定胫骨,使其轻微内旋 另一只手 使腓骨前移
18
四.上顶下踝(崴脚后腓骨下滑)
19
跟骨-骰骨附属运动检查--骰骨附近痛
30
康复方案-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1.背屈 跖屈活动度 :松解拉伸腓肠肌 比目鱼肌 关节松动 2.内外翻及水平内收外展 活动度练习
31
康复方案-增强踝关节力量
32
二.增强踝关节本体感觉
静态: 1.单腿站 2.单腿闭眼站 3.摆手摆脚 4.小工具 Y字 动态: 1.单腿跳
33
跟腱炎
跟腱是人体最大 最粗壮的 肌腱,它是腓肠肌和比目 鱼肌的连体腱。跟腱近端 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 纤维各占一半。 腓肠肌纤维构成面向后侧 及外侧的肌腱部分,而比 目鱼肌纤维构成前内侧部 分的肌腱
提示:检查者一只手放在检查床上,以稳定检查侧的跟骨,外侧的另 一只手抓住骰骨,拇指放在足底,食指和中指放在骰骨上面。
使骰骨在“外上-内下”方向滑动-在一个平面内施加对其施加平移的 力(在治疗平面内)
注意观察受试者在检查中的症状反映,运动程度,运动终末感。
20
踝关节扭伤-习惯性崴脚
原因:踝关节损伤后 活动度 周围肌肉力量 本体感觉会下降
踝关节露出床面,卡住距骨
15
六.跖屈受限-距骨前滑
提示:治疗师用一只手稳定治疗侧胫骨, 将手指当作一个软垫放在踝关节与治疗床之间 在受伤踝关节的一侧,通过转移身体的重心, 使跟骨前移,当然也包括距骨。
16
三.解决胫腓远端关节附属运动受限(伴随内翻疼痛)-动态松动
提示:使腓骨相对于胫骨后移,腓骨移动的同时,命令患者主动内翻 踝关节
26
腓骨长肌
起点:腓骨外侧 止点: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 功能:趾屈、足外翻
27
腓骨短肌
起点:腓骨外侧 止点:第五跖骨底 功能:趾屈、足外翻
28
足底肌肉
训练: 抓毛巾 单腿站 脚趾走路 拉伸:脚趾背屈
29
胫骨前肌:
训练:1.弹力带背屈 内翻 2.脚跟走路 3.静力性背屈负重 松解:手法松解 泡沫轴松解 拉伸:跖屈 外翻
5
关节-距上关节(踝关节)
6
距上关节(距胫关节)-关节运动
只有一个自由度:背屈 跖屈 正常背屈:0-20度 正常跖屈:0-50度
7
背屈
8
距上关节-辅助运动
9
距下关节的运动
内翻:将足背的跖面上任何一点往靠近中心线移动 外翻:将足背的跖面上任何一点往远离中心线移动
10
距下关节的关节运动
11
距下关节的运动
34
病史:主诉
主诉:一段时间不活动(比如睡觉,长时间卧床)之后跟腱出现局部疼 痛并感觉僵硬,轻微活动后症状减轻,但活动之后症状可能加重。
35
风险因素
内在因素:诊断评估 1.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受限 2.距下关节活动度异常 3.踝关节跖屈力量下降 4.足旋前增加 5.跟腱结构:异常的超声信号
39
足跟痛
医护人员认为是他们治疗最常见的足部疾病,占所有损伤的8%,每年 大约有200万美国人患有足底筋膜炎。
临床表现:足跟内侧庝:休息一段时间 后行走的最初几步,疼痛明显;负重时 间延长,疼痛加重;近期负重活动增加, 疼痛常常突然发生。
36
外在因素
1.训练错误:例如,跑着训练时 距离突然增加 强度突然增大 爬坡训练 停训后重返训练等 2.环境因素:例如,冬季训练患跟腱庝的比例比夏季要高,原因可能是低 温下增加了跟腱和腱围之间的摩擦。 3.设备缺陷。
37
四.干预手段及疗效
1.软组织松动术与拉伸:松解并拉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跟腱(可用来减轻跟腱 病患者的疼痛,改善起灵活性和功能) 2.理疗(减轻跟腱病患者的疼痛和僵硬) 3.改善患者足背屈 内外翻的活动度 3..脚踝跖屈离心训练:不含有离心运动成分的单侧离心提踵,健侧下肢帮助患侧 踝关节到起始位置,动作需要缓慢且有节律的控制,中等疼痛但不剧烈,练习3 组,每组15次。在膝关节屈和伸两种条件下做,坚持12周,每天做2次。渐进性 增加负重(跟腱中部患跟腱病的患者收到较好疗效,6-8周内出现症状缓解) 4.步态训练:改善外八步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