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的适应度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自主填写
(一)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以全过程信息化办学为引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实施“1+2+N”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品牌和专才办学特色。
学校以“现代信
息技术”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省,为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处于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前列。
(二)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在全校广大学生中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总结提炼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培养的“2+5”育人模式,加强“三全育人”工作,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
位育人实践,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简述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巩
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做强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培
育自主软件生态,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
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提升纯电动汽车研发水平,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十四五”期间,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优势产业。
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
推动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迭代升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45高端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发展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46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商贸、餐饮、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三、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适应度简析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我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设置与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无缝对接。
2022年招生的31专业,全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或重点领域对接,匹配度高。
我校地处广东省省会大城、矗立于广州市天河区战略发展区域,紧邻广州科学城。
可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承担着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校企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
同时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在创新发展中主动适应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建立健全了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了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广东省区域经济转型和自身专业建设的定位,2021年新增国控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停招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2022年新开设医药卫生类护理、中药学专业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使招生专业更紧密地与广东省
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相对接,为广东省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学校开设专业47个,涉及9个专业大类,24个专业类。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较大的5个专业大类分别为:电子与信息(37.96%)、财经商贸(22.80%)、土木建筑(14.70%)、装备制造(9.67%)和教育与体育(6.71%),共占在校生总数的91.84%。
附: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情况表(2022)
附:
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情况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