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定位研究:内涵、属性与内容
高校办学定位包含办学职能、办学层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等,促使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彰显办学属性,进而使办学定位与办学属性良性互动,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逻辑,也是高校办学定位的操作流程。
[标签]高校办学定位内涵属性内容因而,办学定位可以认为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和结合办学的内外部条件以及办学的有关信息“测量”出的学校办学位置,办学定位是在现实中的合理位置。
关于定位理论的研究,最先是在营销学中兴起的。
在营销活动中,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
定位不是要对产品做什么事情,而是对产品在未来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位置,换言之,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
在营销学定位理论中,定位是“对未来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即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其目的是在潜在顾客心中得到有利的地位”②。
这可以看成是对现有产品的一种创造性试验,其基本原则不是去创造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东西,而是去操纵人们心中原本的想法,打开联想之结。
可见营销学中的定位是指向未来的和心理的。
参照营销学的定位,可以将办学定位认为是办学的愿景,其时空是指向未来的与心理的,办学定位是将来的与心理预期的位置。
综合《现代汉语辞典》与营销学定位理论中的“定位”,办学定位至少包含两个方面或两个状态的内涵:一个是目前学校在所处的位置,属于目前状态;另一个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愿景,属于将来的状态。
可见,办学定位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有关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定位与学校的愿景构思。
高校办学定位是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现状出发,对自身在社会与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与角色特征的选择与发展愿景的构思。
要掌握办学定位的内涵,有必要区分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异同。
办学定位是确定所处的位置与发展的愿景。
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性。
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不是等同关系。
从发生学的角度上看,办学定位是在创办学校之际就要考虑与确立的,办学特色是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办学定位先于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在前,办学特色在后。
可见,办学定位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办学特色是以科学的、准确的办学定位为前提的,没有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办学特色。
再者,办学定位是确定位置与指明方向,是办学的动态行为;办学特色是依据科学的办学定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最终结果,是办学的静态结果。
办学定位不同于办学特色。
办学定位内容可以生成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必要条件,但办学定位内容并不包含办学特色。
二、高校办学定位的属性
高校办学定位的属性特征表现着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性和广延性,其主要属
性由层次性与多样性、客观性与稳定性、前瞻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等关系构成。
1层次性与多样性。
办学定位具有层次性主要是针对它所指的位置这一含义而言的。
关于办学定位,夏建国认为有两个层次:一是高校的宏观定位,二是微观定位。
宏观层面是自身的职能属性定位,它所要确定的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所要回答的是高校是什么或做什么的问题;微观层面包括高校的目标、类型、层次、服务面向等问题的确立,所要回答的是某类或某所高校是什么样的或将来是什么样的问题④。
高林等人认为办学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应该占据那个位置;另一个方面是指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大学定位何处。
但更多人认为办学定位有三个层次,如刘献君认为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与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牛金成认为办学定位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⑦。
高校在社会系统中所处位置可以认为是宏观定位,在高教系统的定位可以认为是中观定位,若是将某种高校自身看作一个系统的话,一所具体高校的定位可以认为是微观定位。
不同的高校由于办学的历史与条件不同,其办学定位也就不同,同样表现出办学定位的多样性,这与办学定位的层次性是相关联的。
2客观性与稳定性。
虽说办学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定位主体的意志,但这并不是说办学定位无规律可循。
办学定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出发来确定;同时制定办学定位中学校发展的愿景,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与达到的,因而办学定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办学定位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从根本上说,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服务区域(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当保持不变,即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每所学校都处在某个相对的位置上”。
雖说在办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矫正办学定位中的某些不准确或难以预期的指标,但其整体办学定位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高校在一定阶段内只能有一个恰当的定位,不能朝令夕改。
唯有如此,高校才有可能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为以后取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而创造条件。
3前瞻性与发展性。
办学定位是根据政策导向、社会需求、自身条件等各方面的综合状况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把握,在确定具体办学定位时应坚持一定的超前性。
定位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努力的方向,要把学校放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规划中全面衡量与综合考虑,要准确把握学校发展变化的趋势。
办学定位要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与大潮流,要符合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总的发展要求。
办学定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发展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与“定位”理念是不同的,因而,办学定位也是不同的。
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定位。
高校前一阶段的办学定位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而后一个办学定位则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拓展与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停留在眼前,不能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应超越现实,方向性地把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