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

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

“中国龙” 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 第9周地理家庭作业(文普)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下图
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1. 黄河各河段的“病症”,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A. “大量脱发” 一气候寒冷干燥一加高、加固堤坝
B. “动脉阻塞”一过度放牧与垦殖一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腹泻”一地表植被破坏一退耕还林、还草
D. “脚肿”一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一在下游修筑梯田
2. 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3. 田纳西河流域自19世纪后期环境恶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的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B.长期高强度种植玉米,造成土地退化
C. 为了获取炼钢用的木炭,大片伐林,造成水土流失
D. 炼钢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4.
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B.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C.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 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5. 右图中,A 处是( ) A. 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
B. 我国商品率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
C. 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
D. 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6. 右图中B 处农业正确的发展方向是()
A. 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区
B.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C.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作
D. 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7. 关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领先于工业化,带来经济发展畸形
B. 乡镇工业过于集中,带来了聚集效益也带来环境污染
C. 小城镇规模扩大了,但城市规模相对缩小,这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
D. 城市优势太突出,特色太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8.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
A.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B.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C.乡镇工业发展过于分散
D.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
9.我国下列指标中,已接近工业化国家的一项是()
A.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B.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镇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值
将不同要素的地图叠加在一起分析问题的方法,简称叠图分析。

常用于帮助人们科学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
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的选址。

结合左下图,回答10〜11题。

10. 叠图分析常用于()
A. RS
B. GTS
C. GPS
D.数字地球
11. 图中叠图分析确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A.中心商务区
B.星级宾馆
C.垃圾处理厂
D.水源保护区
Google 公司推出了一款卫星影像地图服务
产品一oogle Eartho 其通过互联网搜索指定的数据库,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
己家的房顶,同时精确的显示鼠标指针处所代表点的地理坐标。

可以说,Google Earth 是 “数字地球”的雏形。

据此,回答12〜13题。

12. 能够为“数字地球”提供空间数据的技术是()
A.信息高速公路
B.高分辨的卫星遥感技术
C.高性能的计算能力
D.数据存储技术
13. 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 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下图是江苏不同地
2010 年
ffl 例
三三苏南WA 化水平71切 芥t
*11化水寸57可 化水平S3%*
—it 河 —M M
® * * cmiD
u=> 语泠*
U=D 沿东院泠*A 独
1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3)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主要体
现在o
(4)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
%1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1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1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