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学习提示]学习本章,要注意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特点,即基督教精神对文学的渗透;要了解这个时期的几种主要文学类型及其成就;要以恩格斯的见解为指南,正确理解但丁及其《神曲》等创作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要认识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与“中世纪文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公元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终结、封建化开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5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

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为巨大。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是太教的一个教派。

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他的信徒称为“基督”,即救世主。

其基本教义是:上帝威力无边,他使救世主耶稣降临人间,指点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

基督徒之间互敬互爱、彼此互助、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教义还反对暴政压迫,鄙视富人,因而遭到罗马帝国当局的残酷迫害。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信徒越来越多,以至许多富人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

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

由此基督教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帝国政府认为对他们的统治有利,也不再镇压而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于4世纪定为国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入侵的日耳曼人尽管将罗马帝国的文化几乎破坏殆尽,但他们却接受了罗马帝国留给他们的唯一的文化遗产基督教。

此后,基督教便一直是欧洲最有势力的宗教,而且随着欧洲人的活动,又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新的统治者就利用基督教作为统治工具。

特别是教会采取愚民政策,极力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认为人应该放弃追求世俗欢乐的欲念,听从命运的安排,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在这个时候基督教就变成了封建主统治的重要工具,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进而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的文化领域。

所以,中世纪的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一切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信仰和学说,一概受到排斥。

基督教成为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

中世纪欧洲文学按性质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型,而世俗文学又包括骑士文学、英雄史诗、民间歌谣和城市文学等类型。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第二节专论)的创作。

三、文学概论:1、分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2、特点:(1)前期文学是教会文学,基本是用拉丁文写成,具有宗教性和非民族性。

(2)欧洲多数国家的民族文学大约在十世纪前后建立起来,其主要标志是素材(题材)的民族化和使用民族的语言。

(3)中世纪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关系密切,无论是英雄史诗、骑士传奇、戏剧还是市民故事,都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作者姓名大多不可考。

(4)中世纪文学的共性大于个性,各国文学的题材与主题有共同性,人物性格往往是类型化的。

这是因为,各民族都没有文学遗产可以继承,大一统的基督教会成为维系欧洲各国的唯一纽带,且欧洲各国历史有共同性。

所以,人物性格往往受善恶观念影响大,造成类型化。

(5)中世纪文学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是讲究和谐和个性解放,中世纪文学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渗透了野蛮民族的好斗性格和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因此,和谐与个性解放是来自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而斗争和禁欲是出于蛮族文化的另一个传统。

(6)中世纪文学到意大利大诗人但丁的时候,希腊文化、希伯莱文化、蛮族文化开始合流,出现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7)由于神学的禁锢,文化水平的落后,中世纪文学的成就远不如古代文学,但是它作为欧洲多数民族的乡土文学,却是沟通近代文学的桥梁,对欧洲以后的各个文学体裁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教会文学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思想。

我们有必要对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做一个简单介绍。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

《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人民的文化总集,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法律、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内容十分丰富,文化价值很高。

所谓“约”是因为犹太教徒相信书中所述的一切是上帝与犹太民族在西奈山订下的盟约,即上帝许下的拯救犹太民族的诺言,所以称为“约书”。

因基督教出自犹太教,所以基督教也将犹太教经典纳入自己的《圣经》,但为了与耶稣基督及其门徒们的教诲区别开来,便称其为“旧约”,而后者则称为“新约”。

《新约》是基督教出现后产生的。

主要记录耶稣和他的信徒的言行和书信。

但是僧侣们对它妄加解释,宣传人类负有原罪,在现世理应受苦,安贫守贱,顺从上帝的安排。

这样《圣经》就被封建统治者用来作为他们统治人们的工具。

教会文学的种类:主要形式在中世纪初期垄断了欧洲文坛,品种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奇迹故事、梦幻故事、宗教剧等,一般用拉丁文写成,内容千篇一律。

它们宣传“原罪”说,即人类始祖犯罪、后代也都是罪人的思想,提倡信奉上帝、顺从天命、仟悔、斋戒、忍让,把禁欲作为教义的核心,劝诱人们通过尘世的苦修进入幸福的天堂。

主要内容:歌颂上帝的权威,赞美基督的伟大,渲染圣徒、殉道者、苦修者的德行。

因此,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清心寡欲的修道僧、与世隔绝的修女、虔诚的教徒。

法国的《圣徒阿列克西斯行传》(十一世纪中期)叙述的就是主人公奉行禁欲教规,终身苦修的故事。

艺术手法: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和不真实的缺陷。

但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梦幻。

也被后代一些作家、诗人所借鉴。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采用教会文学形式揭露社会黑暗、反对剥削、要求平等、揭露教会和僧侣的罪恶、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的作品。

如:(英国)朗格兰《农夫彼尔斯的幻想》(长诗)教会文学的艺术手法也影响了中世纪文学的其它样式。

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托梦预示吉凶的情景。

教会文学的艺术手法也影响了中世纪文学的其它样式。

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托梦预示吉凶的情景。

五、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产物,也是最充分地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精神特征的文学,也是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文学是与教会文学完全不同的一种世俗文学。

它产生于11—13世纪。

这一时期,征战不息的创业时代结束了。

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

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激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

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1.定义: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

主要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其核心是“忠君、护教、行侠”,把这些看成是骑士的荣誉。

他们还崇拜贵妇人,并为他们服务,为爱情去冒险,这就是所谓的“骑士精神”。

2.主要内容:骑士的冒险故事和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3.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代表作《破晓歌》。

骑士抒情诗最兴盛的地区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

对欧洲各国都有影响。

主要描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

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它写的是骑士与贵妇人夜晚幽会之后,清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歌咏的是现世的、个人的爱情生活,与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骑士抒情诗受民歌影响,但它注重心理描写、语言生动,对后世欧洲诗歌产生了影响。

甚至对后来意大利的“温柔的新体”以及“西西里”诗派的形成起了作用。

骑士叙事诗,代表作《特里斯丹和依瑟》。

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主要写骑士的冒险故事。

写骑士为了荣誉、为了宗教、或者为了执行贵妇人的命令,出外游侠期间和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奇异猛兽进行斗争的冒险经历。

骑士叙事诗的题材比较广泛,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系统。

三大系统不列颠系统古代系统拜占庭系统不列颠系统“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情节生动、色彩绚丽)《特里斯丹和依瑟》是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

(歌颂了真诚的爱情,对封建的婚姻和礼教提出了抗议)人物康瓦尔王马尔克特里斯丹金发依瑟素手依瑟恩格斯说:“骑士之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个人之爱,它破坏了封建主夫妇之间的忠诚,是对禁欲主义的挑战”。

别林斯基指出:“骑士诗歌的浪漫特点: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害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的生命的勇敢精神。

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

向无穷遥远的阴森中追求一切秘密的和神秘的惶惑不安的欲望--构成中古时期丰富生活的浪漫主义成分就是如此。

”4.进步意义:(1).骑士文学主要表现爱情,它和宗教观是相抵触的,具有反对禁欲主义与肯定世俗生活的积极意义。

这一点为后世资产阶级文学所继承。

(2).叙事诗中的完整结构,丰富的情节,以及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也为后来的欧洲长篇小说打下了基础,作品的幻想手法的运用和虚构人物本身也具有浪漫主义因素。

5.局限性: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学,充满了封建主的道德观念,并且把封建主的生活理想化,掩盖了他们的残暴和寄生的本性。

六、英雄史诗和民谣(一)英雄史诗整个中世纪,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多彩,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

从内容上看分为两类:(1)早期的英雄史诗(民族大迁徙时期):《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日耳曼)《裴欧沃夫》(或《贝奥武甫》)(撒克逊人)《埃达》《萨迦》(冰岛)《裴欧沃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宣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勇于自我牺牲的道德品质。

史诗结构严谨,节奏流畅而庄严,间以大量的对话、议论、对比、插话以及特殊形式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2)后期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法国)《熙德之歌》(西班牙)《尼伯龙根之歌》(德国)《伊戈尔远征记》(古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诗当推法国的《罗兰之歌》,它脱胎于流传在十一世纪的民间口头说唱作品《武功歌》。

全诗4002行,用罗曼方言写成。

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征战7年,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西勒国王未被征服。

在所向披靡的查理大帝面前,马西勒国王只得提出议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