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田阳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广西田阳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广西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春秋时,合族迁徙尚属常见;战国时,却代之以匹夫匹妇襁负其子辗转四方。

这一变化()A.是分封制遭到破环的表现 B.反映了兼并战争更为残酷C.标志着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加快了血缘政治的瓦解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主张“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由此可知()A.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 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 D.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3.《史记》中记载了一次秦朝廷议的场景,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伐,周天子弗能禁。

”由材料可知,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4《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5.《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这种现象反映了汉朝()A.分封带来弊端 B.地方郡县势力强大C.皇权遭到削弱 D.矛盾尖锐,社会动荡6.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

这说明两汉时期()A.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 B.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 D.政府决策渐趋集中7.西汉初年,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钱币形制繁杂且重量不足,引起物价上涨。

吴王刘濞采铜铸钱,富同天子。

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削减封国封地B.中央控制经济C.刺激商业贸易D.推行盐铁官营8.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

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 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题。

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1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材料反映的这项中国古代制度是( )A.科举制B.郡县制C.分封制D.九品中正制12.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

上述调整使得()A.中书省地位最高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相权被剥夺殆尽 D.皇帝权力得到加强13.“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14.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这一变化()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15.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6.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

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

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 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 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17.汉唐两朝统治者特别注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设立相关的中间机构,但是如刺史、州牧、道等监察区,最后都发展成州政府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并导致了地方的分裂。

北宋统治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做法是( )A.设通判B.设转运使C.设二府三司D.重用文官18.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

这一变化的影响是()A.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商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 D.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繁19.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

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这反映宋代()A.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社会分工明显C.礼文化制度世俗化 D.专制色彩浓厚20.如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

这一变化( )时间北方(%) 南方(%)北宋初年39.6 60.4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35.9 64.113世纪初31 69A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21.观察如图,促成南朝至北宋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B.三省六部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22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

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

可见,督抚()A.是临时性官职 B.行使职能单一C.完全代表中央 D.权力归属中央23.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谱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

”据此可知,宗规宗约()A.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C.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24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

这一举措()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25.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

……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

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这反映出他主张()A.加强户籍管理 B.国富寓于民富C.保护小农经济 D.减免民众赋税第Ⅰ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江南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5分)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货物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抒之利,日生万金”。

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那样的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市间列”。

————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位,倍于他镇”。

丝和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了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与历史价值初探》材料三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附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寻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及其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5分)、社会变革(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塞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明确,阐述时史论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黄帝时期,三苗叛乱。

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

黄帝平定叛乱后,其刑法却被没用了下。

秦代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宋代法制基本上沿袭了唐律。

明太祖惩元之弊,以重典酷法治国,在《大明律》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大诰》作为司法依据,使“诏狱”制度化。

清代强调“以德化民,以刑粥教”,一般较为宽松。

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

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上述特点形成的的社会背景原因(6分)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5月份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二、主观题答案:26题答:(1)特点:工商业兴盛(以工商业著称);呈现城市化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