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学习的概述
也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 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为关键的因素。
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保留下来 否则,尝试错误,就会作为错误行为而放弃。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如果学习者对某一情境做出特定反应之后能获得满意的结 果,那么反应与这特定的刺激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
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
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
行为
这类行为动物和人 最多,也是心理学 的研究对象
应答行为
操作性行为
被动的
刺激控制
未知刺激
主动适应
两种行为——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
应答性行为 → 应答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 → 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作用):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的重 要性。
例4:典型的内部生成学习的例子,也就是思维的结果。尽管它不是
环境引起的,但是可以看作是一种延迟学习。教学和女孩学数学的经 验导致她最终产生了顿悟。
补充知识:学习及其分类
学习是一个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词语。 比如:我学会了汽车, 我学习了唐诗等 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往往限于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学习其内涵远远超过了知识、技能的 范畴。
件作用过程。
对于多个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学生只认得它们是图形, 叫泛化。 反过来,当学生从一大堆图形中分辨出这是三角形、四边形,那是 圆,这一过程叫分化。
学生教育过程中注意避免产生条件反射泛化
如:某学生因在学校中与其小伙伴玩耍 、打闹而受到老师的严厉训
斥,此后,该学生不仅害怕与小伙伴玩耍,也害怕进入学校。
行为主义认为: 学习就是S-R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得这些联结或建立联系 学习的条件是不断得到强化。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一个中性刺激(之后变成条件刺激) 和另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
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也能引发同类反应
(二)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雷伯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将 学习分为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
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
习。
外显学习: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 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 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惊弓之鸟、 望梅止渴等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 加强条件反应。
• 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
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评价
贡献:
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理论的形成
局限: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不适用于复杂的学习
四、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1904~1990),美国当代心理学家。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与早期行为主义观点不同。
他将行为分为两种 一种是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
• 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 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2.泛化与分化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 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 反应。相似性。
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
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
荆楚网(楚天金报昨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护士都换上喜气洋洋的红色 背心裙,给就诊的小朋友带来了亲切感。据介绍,以前来打针的患儿一看 见穿白衣的护士就吓得哭起来,给治疗增添不少麻烦。改穿富有童趣的工 作服后,小朋友看见护士开心地笑了,还忍不住伸手摸摸红裙子,打针也 变勇敢了。
华生坚信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因此他被称为环境决定论者。
兽散。
结合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分析出现“招聘会上的困惑”)学习理论的第一人。 (2)首次注意到了行为的影响(效果律)。 (3)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不足:
(1)把复杂的学习简单化。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抹杀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习得反应:
•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制约,把非习得性的反应组织起来而形成的。
华生认为: 学习过程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 联系的过程,即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
人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和
“肺腑的习惯”,这些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 S-R联结而
形成的。
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 (US)
中性刺激 (NS)
无条件反应
US和NS的结合不断重复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
无条件反应
US和NS的结合不断重复
一、学习的界定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 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 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再相关情 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学习的特点
1、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 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 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4、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之为学习
反应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跟随行为反应 的后果/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现——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两个条件
操作
强化
斯金纳操作—强化学说
1.强化类型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
(一)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 1、反应性学习: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包括习惯化和敏 感化。 2、联结性学习:主要指条件反射的学习 3、综合性学习:把各种感觉结合为单一的知觉性刺激, 包括感觉前条件作用、定型作用、推断学习。
4 、象征性学习:一种思维水平的学习,主要为人类所
特有,包括符号性学习、语义学习和逻辑学习。
案例
案例1:王超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现不佳,就会感到紧张。过去他的数学 作业和测验多次做得不好,现在任何一位数学老师让大家拿出纸来测 验,他手心都会出汗,感觉非常难受。 案例2:张芳对成人的赞扬和支持很高兴,也很满意。她的老师是温和 的、支持性的,所以当她谈到或想到学校就会感到很开心。
案例3:李华参加过小学的两次表演,但每次在舞台上都站错了队,这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美 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猫的“迷笼实验”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 间建立某种联结。
联结:情境和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故
使她感到紧张和尴尬,现在让她参加表演会让她感到很紧张。 案例4:孙先生读高中时遇到很多困难,表现非常糟糕,最终他感到在 学校很不舒服就退学了。如今,他要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但只要一看 到学校的建筑,他就感到很不舒服。
评价
贡献: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局限: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不适用于复杂的学习
(四)儿童的学习
1、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发展过程
(1)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
(2)是后天习得的,不是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
(3)具有稳定性
(四)儿童的学习
2、儿童学习的特点 首先,儿童学习的过程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 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二)人类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 会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
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语言为中介自觉、积 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它和动物学习相比,不仅在其内容和数量上,而且在其 过程上都具有本质上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学习实质 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 结的过程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指某种动作经多次重复练习后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同
时重复其他动作的次数减少,从而使要学习的动作不断得到巩固。 近因律,学习者往往容易学会一个动作序列中的最后学习的动作,而
且在下次练习时,有倾向于提早出现。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UCS
食物
唾液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