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的思路结构
——漫谈古诗词的解读和教学
沈林泽
古诗词和文章一样,是有思路结构上的设计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
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承接、过渡、结尾、铺垫、伏笔、呼应予以梳理,使之显性化的过程。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
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解读和教学读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破解诗歌结构思路的方法,根据是个体裁的不同,行文思路会有一定的变化。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来写的。
既然如此,抓住诗歌的过渡句(往往就是诗歌转的部分),就是深入读懂诗歌的捷径。
下面以唐代诗人张籍《秋思》为例来说明如何理清结构思路,深入阅读和教学古诗词。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张籍的代表作,凡是顶级著名的诗歌,都是流畅自然,朗朗上口的,大家回顾下,李白的诗歌最不会忘记的的是《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春夜喜雨》,和他的众多绝句,孟浩然的《春晓》……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可见这些诗歌都如张籍的这首《秋思》一样,乃艰辛之作。
注意绝句和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是很容易判断的。
绝句一二三四句,起承转合。
律诗则是首颔颈尾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转很重要。
本诗的标题为“秋思”,这是统率全诗的,全诗围绕着《秋思》展开:
起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籍是和州乌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此时客居洛阳,起句很容易懂。
注意意象连接词“见”字很有情味。
这个见字,寻常字,却有不寻常之处。
大家分析下。
当然这是意象连接词,在第一讲我们已经作出分析。
这个“见”字,主语是“我”,我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摇落黄叶的景象,秋风有点题的作用。
起句的作用往往从眼前景,眼前事写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承接句,两个意象“家书”“万重意”。
为什么“欲作”?为什么“意万重”?引导学生去探究,思索。
读到这里,明白原因都是洛阳见秋风啊。
凡不寻常的地方,一定是有诗歌韵味的地方,也是匠心所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家书抵万金。
”这些句子都是很矛盾的地方,恰恰是诗人,要着力表达的重点。
“复恐匆匆说不尽”,转句,本句没有意象,但是虚词不可放过,因为体现着作者的心理,可以捕捉作者的情感,复恐之复,又,匆匆,说不尽,把作者千言万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很充分,很生动,心理描写逼真。
这句话承上,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启下,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转换过渡,很是巧妙。
事情反常必有妖,诗歌反常必有味。
“行人临发又开封”,结句,水到渠成。
此句的细节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如果要锻炼学生思维,可以从此句提问,逆流而上,让学生深化理解作者思路。
这首诗无论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裸身而出了。
当然,律诗结构思路的解读,虽然略有不同,实际上就是加长了篇幅而已,阅读时可以参照绝句去破解,结构上把每一联看成绝句的一句,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去破解。
看看这首被严沧浪尊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诗歌。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结构思路分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第一联,起句,仙与鹤去,楼空余,注意,这个起句紧扣黄鹤楼在写,破题。
尤其是空余二字,写出了楼的孤独,失魂落魄的心情,这已经赋予黄鹤楼以情感和生命,没有了仙人与鹤,黄鹤楼心理是怎样的?这会引出下文黄鹤楼的进一步心理揭示。
这样的分析突出了文本主体意识。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二联,承句,将鹤去后的空楼具体化,千载空悠悠,暗示时间久远,强调楼对鹤的思念,白云,极写黄鹤楼之高。
这里的黄鹤楼就更具有人的情味了,楼可以是故园,而仙人与鹤则是它的精神寄托,宛然家园对游子的思念。
)(以上虚写为主,主要写黄鹤与黄鹤楼的关系,那么它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呢?诗人的安排很巧妙,把神话传说引入诗歌,里面却藏着故园与游子的精神关联,同时也紧扣黄鹤楼来写,为黄鹤楼平添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三联,转句。
由黄鹤楼转折进入实写登楼所见,明丽而旷远,与上文时间久远相接,这里突出空间旷远,汉阳树与鹦鹉洲都能清晰看见,突出了黄鹤楼之高,这些景象,让作者从神话传说回到现实,也回到作者离开家乡登楼的真实感情,为下文日暮生乡愁铺垫。
这里既体现了文本主体意识,也体现了作者主体意
识。
)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四联,结句,设问,日暮,突出时间的推移,也是归家的时节,将登楼所见的实写,再次转入虚写,强调突出答句,诗人的抽象的乡关愁绪,以“江上烟波”来具体化,何等形象,何等深广!回过头来,恍然大悟,前四句写故园对游子的思念,后四句写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二者相映生辉,有对生命的深沉思索之感。
这种深沉的生命思考有读者的情感共鸣。
体现了读者意识的解读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从白天光线明丽,能够看到很远的汉阳树与鹦鹉洲,从尾联倒推,原来作者登楼,虽然能够看到远处的汉阳树鹦鹉洲,却难以望到故乡,痴痴地等到日暮,但见满目烟波,却没有故乡的影子,更加钦佩崔灏看似意料之中的写景,却是意料之外的藏情和铺垫,也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乡愁蓄积到了非常饱满的状态,到结尾句就喷涌而出了,实在是匠心独运。
注意无论是黄鹤楼的孤独落寞,还是作者思念家乡的惆怅,都是紧紧围绕标题“黄鹤楼”在写,不枝不蔓,摇曳多端,难怪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理清了诗歌的结构思路,按照李华平教授解读文本“一体两翼”的理论,遵从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是可以有效地解读
诗歌的,也可以据此引领学生走入诗歌的深处,达到准确高效地解读诗歌的目的。
(摘编自《正道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