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2)属引凄异(延长)(3)二人对酌(饮酒)(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4.(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二、(中考改编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丁】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戊】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
”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
”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
”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
”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
”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晋陶渊明独爱菊故人不独亲其亲C.微斯人,吾谁与归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A.停数日,辞去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C.此先人之庐D.咨臣以当世之事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渔人,现代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4.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
不同点: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
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裴琰之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
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
”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
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
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
”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
左右勉唯⑤而已。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
”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
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
②闲:熟习。
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
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勉强答应。
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谓琰之曰(对……说)(2)同州事物固系(本来)(3)厉色形言(脸色)(4)比四五十案(等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A.但以行乐为事以其境过清B.略不为案牍士卒多为用者C.怪之而问户佐人不知而不愠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当余之从师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只让主办各个案卷事务的人员汇报事情的大概情况。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州府的官员都赶来了,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4.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处事方式不能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喜爱游玩,工作漫不经心;为人特立独行。
【参考译文】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把玩乐当作正事,一点也不关心公文的处理。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因怪罪他而去询问户佐,户佐回答说:“司户是达官的孩子,恐怕不熟悉公文的处理吧。
”过了几日,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繁忙,司户的尤为突出。
你为何不另外谋求一个京城里的官职去做,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
”裴琰之只是点头称是。
又过了几日,司户所要办理的公文都堆积如山了。
大家偷偷议论,以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
一天,李崇义又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
裴琰之出来后,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要处理?”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
”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如此逼迫人!”他命令左右的人在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勉强去做了。
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只让主办各个案卷事务的人汇报事情的大概情况,他倚着柱子一一处理。
词意奔放,文笔华美,手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一般落下。
州府的官员都赶来了,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李崇义一开始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手笔太高了!”李崇义仍然不认为裴琰之有过人的才能。
等到他看了四五十卷后,发现词句语言更加精彩。
李崇义又惊奇又惭愧,将裴琰之召来,走下台阶向他道歉说:“你的文章写得如此好,何必隐藏锋芒,这都是我的过错啊!”当天裴琰之的声名就震动了全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好学耽书(迷恋)(2)由是声誉甚盛(很,非常)(3)非诸生所及(比得上)(4)生徒悉集(全、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C )A.十二为中书学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B.父母恐其成疾其如土石何C.常密于灰中藏火骈死于槽枥之间D.以衣被蔽塞窗户无从致书以观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
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
4.选文描写莹勤奋好学,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映炭夜读;读书劳倦,不觉天晓。
【参考译文】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成为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他经常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
因为这些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
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主讲。
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太过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他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去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