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
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
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
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
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
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
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
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
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
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党宣言》,重申三民主义,强调“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1月,孙中山同苏俄政府副外长越飞会晤,苏俄政府表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对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表示欢迎苏俄政府的帮助,公开确立了国民党的联俄政策,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2月,孙中山在组织讨贼军打败陈炯明后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职。
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军事、政治与党务。
10月,中国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讨论改组计划。
孙中山指派廖仲恺、胡汉民、谭平山等9人为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等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办理改组事宜。
先后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完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各项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165人,有国民党党员廖仲恺、邓泽如、谭廷闿、孙科等人,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文件,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
大会通过的《宣言》,分析了中国之现状,重新解释了国民党之主义——三民主义,规定了国民党之政纲。
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的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
凡为国民者,皆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得为资产阶级所专有;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有民权。
新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使土地权不为少数人所操纵,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样,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2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邵元冲、邓家彦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林伯渠、瞿秋白等7人。
国民党“一大”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在组织上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在领导机构上有共产党员参加领导,这样,改组后的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促进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参考文献:
沙建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学启赵泉钧主编:《中国革命史专题讲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