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过程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中共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制定关于工人农民以及妇女的法律: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更广泛的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民族 没有 改良工人待遇:(甲)废除包工制; 人民性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主义 (乙)八小时工作制; 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 的第一次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 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 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 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 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 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 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 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 命的新局面。

2、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 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大 革命前国民党内部也因此纠纷不断,呈现 出派系分裂的局面。中共党人作为“五四” 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生政治力量,其蓬 勃向上的活力正是老大的国民党所缺乏的, 而中共又是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吸纳共 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亦可间接汲取俄国布 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和治党办法。
合作期间共产党的发展



1. 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国 民党省市级党部负责人。 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选举出来的中央执委会委员和候补委员 中,共产党人占四分之一,在后来组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7个部中, 有两个部的部长是共产党人,这说明国民党确实将一定权力授予 共产党人。 2.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 人才。 3.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创 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东等省 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4. 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中共领导了广州沙面罢工和海陆 丰农民运动,并且帮助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 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






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 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 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 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 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 “二七惨案”。

苏联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 援助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将中国的 国民革命运动引上苏维埃的道路,最大可 能地让中共掌握国民的领导权,从而实现 其“东方路线”的战略构想。


苏俄最终目的是在东方推行苏维埃革命, 帮助中共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并成为 其拟议中的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的一部分。 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共成为了苏俄“东 方战略”在华的推行者,“容共”后的孙 中山国民党无形中也开始为其服务。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了《共产国际执行 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 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 民党”,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 社会力量,所以国共合作是必要的”。 1923年6月12-20日,中共三大召开,会议作出了 与共产国际的“一· 一二决议”有着相同精神的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正式 决定中共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接受“党内合作”方 式是勉强的,是迫于共产国际的压力。
国共合作的原因初探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 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 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 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 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 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 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 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在同一年,孙先生还对美国记者舒尔曼谈 到他联俄的不得已:“中华民国就像是我 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 使他沉不下去。当我们在河中被激流冲走 时,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 上嘲笑我们。这时候飘来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 国在岸上对我们大喊:千万不要抓那根稻 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我知道那是一根 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革 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 1921 1922 1923.7. 命 建统 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立 一 摘自中共三大决议 战
中共一大 二大 中共三大 线
新三民主义与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是 孙接受 国民党 共产国际和 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特别会议 中共的帮助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 民权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 建立国民的政府, 革命的 主义 没有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 彻底性 国民一律平等 自由及权利。 革命中的中心问题,… ... 平均地权 建立劳工专政的政治,铲出私有财产制 民生 平均地权 没有 最高目标 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主义 节制资本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1923年3月,孙中山对美国友人布罗克曼讲: “对于来自美国、法国、或者其他强国的 援助,我们已经绝望了,……以某些迹象 表示了帮助我们南方政府的惟一国家,就 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布问曰:“您认 为苏维埃是民主的吗”?孙毫不犹豫地答 曰:“苏维埃是什么,我并不介意,只要 他能够帮助我反对北京,也就行了。”

苏俄的对华策略有着明显的双重性,即在 推动中国国民革命的同时,力图改善中俄 关系,打破外交困境和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根据近年来 大量前苏联档案解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表 明,1920年代苏俄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包 括援助中国革命均有其自身利益的优先考 量。

3、容共 “联俄”与“容共”虽是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的 两件事,但却实为一体。因为联俄容共政策的确 立是为孙中山与苏俄追求不同目的的一种利益结 合。孙中山为了苏俄的军事财政援助做出了两难 的抉择:“联俄”亦“容共”;苏俄为了苏维埃 革命在东方的实现,以“共产主义不能在中国” 而“联孙”的同时,推出了“斯内夫利特战略”, 将其对华的双重策略以国共合作的形式巧妙地结 合。
苏联与共产国际方面的原因

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政府为了打破 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迫切需要在东方特 别是在与苏俄毗邻的中国寻找支持力量。 在列宁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 下,关注中国政局、在中国寻找可以联合 的政治盟友,成为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华 工作的重点。

2、而苏联通过与孙的结盟,以及得到孙中 山在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问题上对其立场的 认可,不仅给北京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减少了以后在谈判上的阻力,更重要的是 使苏联有可能插足中国南方,培养亲苏、 反帝的革命力量,推动东方革命运动的开 展。要努力造成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亲苏 俄政权 。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原因

1、联俄的初期,孙中山、苏俄、共产国际 和中共围绕国共合作问题,特别是在合作 的具体形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最 终,由共产国际推出的国共合作却是由苏 俄与孙中山支配,中共则成为双方交易的 “筹码”,处在被忽略和被支配的弱势地 位。 但是,实力小,经验少,也需要尊重 共产国际的意见。
1922
1923
1924
不与其他 党派建立 任何关系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 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 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 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 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 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 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 “二七惨案”。此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 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 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 和国民党的合作。
国共合作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 治;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 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内容 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 争皖系战败。 ·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 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内 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 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3、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陷入了内外交 困的窘境,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支持力量。 孙中山因陈炯明的背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 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残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此时的孙中山陷入了一生中最严重的一场危机: 因为处于北洋军阀时期的孙始终面对着军人当道、 军人势力支配的政治局面。
国民党方面的原因

1、需要外交援助 作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自始认为外交是革命成功 的因素之一,因为他需要款项来支援革命,同时 也希望外国能承认他所成立的反对满清王朝以及 北京政府的政权。但从总体说,一直到苏俄的援 助到来之时,孙所进行的谋取外国援助的努力事 实是不成功的。 十月革命发生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对其革命成功 表示贺忱,标志着孙开始主动与信仰共产主义的 苏俄联络。而在孙对西方国家彻底绝望时,苏俄 外交大使加拉罕于1919年7月、1920年9月两度发 表对华宣言,自动提议放弃沙俄从满清政府取得 的各项在华利权。这一举动更引起了孙对俄国的 注意,由此拉开了“联俄容共”的序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