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综合练习题

初三语文综合练习题

语文综合练习题(三)一、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①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_”赠别即将远行的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②李商隐《无题》一诗中原为表达思念之情,现常用来表达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赞颂的诗句是:“, _”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哲理名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自古文人墨客都有多愁善感的秉性,历代诗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写“愁”的名句。

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咏愁名句:“,。

”5、《饮酒》中颇受世人推崇的千古名句是:“,”6、《饮酒》中描写傍晚山中美景的句子是:“,”7、《行路难》中描写前进路上困难重重的对偶句是:“,”8、《行路难》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句子是:“,”9、《行路难》中表现世人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心的名句为:“,”二、阅读理解(一)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俶尔..远近()(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13、翻译文言语句。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14、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分)15、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倾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他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2分)(二)永不疲劳的奥秘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

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

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

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

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

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

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博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

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

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

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秦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了,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

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

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⑤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闲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

”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16、请简要概括疲劳产生的原因。

(2 分)答:17、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 分)答:18、第②段中“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一句中的“等”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答:19、第④段中泰勒搏士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分)答:(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0~24小题。

(13分)书香作伴丁立梅(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

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

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

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

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

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

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

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

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

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

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

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

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

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

一个村庄,在安睡。

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

他藏有一壁橱的书。

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向他借书。

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

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

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

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

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

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

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2)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贴,脉脉温情。

20、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2分)答:21、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3分)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欢喜来,哦,在呢,在呢。

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以上这句话表现了“我”的心情。

22、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答:23、文章题目作者拟之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3分)答:24、作者在第(11)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3分))答:(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译文: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