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美学定义

管理美学定义

管理美学——科学与艺术审美创造的交融摘要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一门科学。

而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采取适宜措施从而高效地实现目标,也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

近年来,管理学的发展逐渐注重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并研究将这种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

本文将从科学审美和艺术审美两个维度来解构管理美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字管理美学科学性艺术性审美陈大柔(2009)就指出,“美不仅是有意义的形式,而且是有意义的张力形式,其张力形式包括实在的审美属性的张力形式和可使主体“动心”的审美张力形式两个方面”[1]。

科学审美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文化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机和动力,科学审美赋予科学以某种文化品位和价值、人性因素和人情味,科学审美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科学审美是科学理论评价或科学理论辩护的试金石。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管理的科学性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些列基本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验证和丰富,可复制和学习,并可指导人们视线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新性。

要有效地实现管理,管理者比需要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管理者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出色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科学知识,以保证管理的成功管理美学是分析、发掘和探讨管理中的美学因素,并研究将这种因素转化为管理艺术的规律的边缘科学。

一方面,管理美学和一般管理学不同,它不是研究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原则,而是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美学原理进行管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管理美学也不是管理学与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是美学从思辨、哲理走向实证和实用的一个标志,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管理学是一门纯书本的课程,但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可以把他用活,而管理的对象主要人,人与人之间沟通\接触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只会把关系越处越差,所以说科学地艺术地运用才是最佳的方式.即活学活用.而这个艺术就是指一种巧妙的手段.现代管理中和谐思想的注入和强化,使和谐成为现代管理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

和谐管理引致管理之美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美学的建立不仅为各种管理理论之间的整合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理论接口,使管理理论的整合成为可能,而且将美学思想应用于管理活动,将使组织内外部达到和谐统一,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张体勤,刘军,2005)。

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

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

成为理论。

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

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

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

理论上的管理。

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

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

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

”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

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

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

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

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科学性:简单来说,管理是一门技术。

从投资/市场/客户分析、战略规划、职能设计、组织架构、岗位定位、绩效目标、成本核算、盈利预期、管理方法、可行化分析、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而不是光讲政治的说客。

从管理的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并首先随着管理工具的创造、发展而产生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是生产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是架构管理等等。

没有基本功,或只有理论的人想要做管理特别是做高管,不是不可能,而是做不好。

近年来,由于海内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性因素的辛勤发掘,对情性文化与现代化管理的融汇问题的不懈探索,管理科学中的人性、情感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说起管理与决策中的艺术因素及其作用来,却还是个全新的视野,或说是迄今尚未被重视的领域(马惠娣,1990)。

艺术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每一个公司都有其一定的历史特性、惯例、文化等所形成的现实环境,脱离这一环境大张旗鼓的做管理,是不可行的,或者说虽然可能有效但一定缺乏能效。

因此需要为任何一个公司订制不同的管理介入途径、管理发力轨道、管理收益平台等等。

更不是可以做了一个公司的成功管理者就可以到另一家公司同样表现优秀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功、理论,更需要人格魅力和创造力。

这同时也印证很多成功的老板,到了另一行业未必是好的管理者,因为他们的成功经验在行业转变时束缚了他们的管理弹性,从而无法更快的融入、了解、独立创造。

对于管理实践而言,人们可以掌握的是科学性,但其内容无所不包。

但没有这些,就从事管理,或多或少要走很久的弯路和付出相应的代价。

而艺术性而言,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天份,思维够广还要够深,特别在于够高但不是过高,尺度的拿捏和个人的定位,甚至是职业人的性格都深深影响最终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

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

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指导意义在于在管理的实践中既要遵照管理的规律和原则,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新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99%的职业经理人无法在家族企业存活,并非他们无用,而是因为他们无效。

不是不有效,而是无能效。

特别在于这是一个2千年封建底蕴、5千年儒家思想的国度。

很多人身在庐山,自己尚看不清楚自己,却枉入管理这道深渊,结果无法自拔。

艺术作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不仅要创造出动情的个性化形象,还要在思想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炼性,即以最少的元素材料和最经济的表现形式来达到最大的艺术容量(陈大柔,2006)。

这样一来,关于简单性和独特性的可理解的多样性导致在不同的、但却在经验上等价、大体具有相同适当性的理论中选择的不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这反过来又引入了对科学审美判断的需要——赫兹的第三个标准就是选择理论图像的审美标准。

爱因斯坦使用双标尺评价科学理论——外部的确认(external confirmation)和内部的完美(inner perfection)。

其中,后者就是一个美学标准,即理论的前提(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自然性”和“逻辑简单性”。

贾丁则引入审美的质(qualities)表示审美效能(aesthetic virtues),罗列了科学家的审美评价的三种类型。

这就是:把审美效能直接归因于理论或假设,因为理论或假设具有某些审美效能;把审美效能归因于借助理论或假设观看的现象,因为理论或假设在它们说明的现象中显示出某些审美效能;把审美效能归因于现象的描述(摹写、阐明、图解、绘图等),因为理论或假设在它们说明的现象的描述中显示出审美效能。

既然经验标准是科学理论能否立足的最终根据和终极标准,那么为什么要用美学标准评价呢?我曾经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价值评价——审美评价自然位居其中——之所以不可缺席的理由,此处仅仅针对审美评价略说一二。

运用审美评价的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科学家必须在多个同样满足经验标准的理论之间做出选择——从中挑选出美的理论。

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论确实具有审美上的差异,并非仅仅是琐细的差别。

不错,逻辑经验论正确地指出,在相同的等价类别的理论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完全琐细的且与理论的经验内容无关:记号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公式化的差异、描述的差异等等。

但是,他们的这样一个观点却是成问题的:所有非经验的差异与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选择无关。

如果说上述差异是“风格”差异的话,那么它并没有穷竭在经验上等价的理论之间的差异。

除了风格的差异外,也存在其他差异,像赫兹所谓的简单性和独特性,这是与在不同的(可是在经验上等价的)理论之间选择有关的,可以称这些非风格的差异为“审美的”差异。

事实上,人们总是能够造出一种理论乃至许多理论去解释已知的事实,间或地甚至能预言一些新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对理论的审视标准只能是审美的。

我们不妨再简单地回顾一下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以泰勒为创始人的管理科学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古典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管理科学学和年代开始至今的企业文化管理学阶段。

大体上可以把管理科学理论看作是古典管理理论的新形态,两者都以强调科学理性在管理中的突出作用为主要特征,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则是在某种程度上向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复归,二者是以强调管理中的人性情感因素为标志的,这样,从历史的眼光看,管理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即以强调科学手段为主的科学理性派和强调人性情感因素的情性文化派。

这两种思潮都已翻新轮回了一次。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种以强调艺术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特色的“管理美学”理论。

这是管理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实。

但是,根据人类活动艺术化趋向的规律,我们不妨作出大胆的预测音理美学理论或学派的出现只是迟早的问题一,它必将出现在管理理论的百花园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