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情境导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

三、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四、教授新课: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一)西周以前的教育1、原始时期的教育:《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后稷是周的始祖,名弃,曾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

2、远古时期的学校: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礼记》)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曰:“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

②夏商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说文》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庠,乡学。

古代学校是教养、学习礼仪、学习射击的地方)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二)西周的教育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①礼、乐。

五礼:吉,凶,宾,军,嘉。

(《周礼》)②射、御。

③书、数。

2、西周教育的特点: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

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征。

(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2、私学创始人:孔子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艺”教育—《诗》《书》《礼》《乐》《易》《春秋》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③孔子教育思想:△将德育放在首位。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修身。

△学而优则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士庶界限。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典型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特点: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书同文,车同轨2、教育政策:“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史记》)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代教育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的文教政策: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设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2、设分科大学: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成为独立部门。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药学:只招收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子弟入学.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分三种: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毕业考: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②完善放假制度: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 月农忙时,授衣假在阴历9 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个月。

九、宋代书院教育:1、起源。

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2、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原因: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晚唐五代军阀割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士人大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径。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坐禅和讲经,这种形式给书院以很大影响。

④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使书籍的制作极为便利,书籍传播迅速。

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

4、宋代书院的特点: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

5、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sōng)阳书院6、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7、蒙学教育的发展:①蒙学教材的编写: 《三字经》 、《百家姓姓》、《千家诗》等。

②蒙学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朱熹 :《童蒙须知》和《训蒙教约》 :《童蒙须知》对蒙教的宗旨、内容、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强调 对儿童教育应从具体细节着手,重在不懈的反复训练,较客观。

程端礼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拟定了《读书分年日程》 ,旨在以读书为主线,将童蒙私塾教 育制度化、规范化。

十、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

将学生平时的表 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的依据之一。

十一、明代教育的发展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①洪武二年( 1369), “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 ”。

府州县学生分为三种: 廪( l ǐn )膳生员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考试合格后可进入 国子监。

增广生员 :明初定制,生员名额有定数,每人月给米六斗为廪食。

后增加人数,增广者称增广生 员。

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附学生员 :尚未取得 廪生 、增生资格的生员即为附生 ②洪武八年( 1375), “诏天下立社学 ”。

《社学要略》 :“读书以勤为先。

童子不分远近 松散一二刻 ,然后看书作文。

写仿毕 ,仍读书。

午饭后 出对一个 ,破题一个 ,即与讲改 ,然后放学。

盖少年脾弱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 ①国子监学生来源多种,导致学生数量空前增多: 贡监 荫监 夷生 ②生活待遇较优厚: 日常生活 :“厚给廪饩( l ǐnx ì)、岁时赐布帛文绮、衣巾靴 生活物资。

每遇节日: “俱赏节钱 ”; 家属待遇 : “置红仓二十余间,养诸生之妻子 ”。

③监生历事制:历事即 “历练政事 ”,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

凡在监 10 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 3 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 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 国子监读书。

3、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 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十二、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1、官学教育的衰落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多数官学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俱令平明到学。

背书完 ,读新书。

早饭后,略令出门 ,再令出门松散一二刻 ,仍读书。

日落后 ,分班对立。

,饭后不可遽用心力 ,恐食不消化也。

”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称贡监。

官僚子弟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

来自领邦高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会试举人入监的称举监。

通过纳粟纳马等捐资入监。

举监 : ”;廪饩”指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乡学—府州县学—国子监②教学内容的僵化:朱程理学形式的儒家学说。

③ 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八股文。

“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

”(《清史稿》) ④有识之士对官学的失望与反思。

2、书院的衰落 ①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

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3、传统教育的转型①有识之士的思考: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

◆育婴院与慈幼院: 6 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教育内容:语言、音乐、手工。

◆小学院: 6 岁— 11岁。

以德育为先。

◆中学院: 11 岁 —15 岁。

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

◆大学院: 15 岁 — 20 岁。

校址的选择要符合实际。

•提倡男女具有平等的入学资格与就业资格。

②壬寅学制( 1902)的设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高等学堂 —— 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

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 、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

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

分科大学堂: 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

③ 癸卯学制( 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 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 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 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

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 在教育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思考讨论: 美国新大陆的开拓史从十七世纪早期算起,迄今也只不过三百多年,这三个世纪中,美国出现过 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大文豪、音乐家、戏剧巨匠教育家、获诺贝尔奖之人数更是全球第一;美国是目前 全球聚集顶尖人才最多的国家。

请结合我国教育制度思考:你最喜欢我国哪一时期的教育?为什么?你对我国当今教育制度有何看法?你理想的教育模式? 总结回归:1、西周 “六艺 ”内容及西周教育的特点? 3、南朝刘宋时期所设的四大学馆是? 5、宋代的蒙学教材有哪些?说出四种。

7、明代第一书院是?(东林书院) 制)其历史意义是?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情境导入 : 正所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子堂 ”。

相关主题